作者:王秋璎
2018-07-17·阅读时长2分钟
眼观当代华语文艺呈现着疲乏之相,不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电影,仿佛无力参与影响中国人的社会公众生活,除了不可控的“外力”因素之外,更是自我本身的无力,中国电影发展百年,一代代电影人在叙事状物和探查生存境遇等方面,都作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革命,可是那些当年的革命者,其实大多已经偃旗息鼓,再无自我更新机能,他们如今的作品,臣服于观众的口味和商业的需求。
在一部部时髦潮流的国内外影片中,我们很容易就看到一个在技术、技巧和物质上不断强大,在情感和心灵上却节节败退的人类社会面貌,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背后其实是一片虚无,他们只在生活的表面滑行,被各样新奇的人与事所捕获,过度崇尚想象力和虚构,导演既缺乏发掘时代内部细微变化的敏锐和对细节雕刻的能力,更无引领时代的大仁大勇和胸襟。但这些影片却能在中国土地上一次次堂而皇之大行其道,轻易收割着观众的腰包和时间,少数流落民间的独立影人或是真正好的电影却无人问津,只能孤军奋战。——“我们收获的是跳蚤,或许当初播下的可能都是龙种。”
但所幸终于看到一些好的电影人敢于打破沉默,面向社会勇敢发言,诞生于“一鸣惊人”的文牧野导演手里的《我不是药神》,我们看到了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有的样子:角色塑造与剧情推动兼顾,思想性和观赏性齐步,娴熟、流畅,不显生硬。
文牧野个人理智和感性并举,一方面他具有极致的微观建构能力,如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般精准和直击要害,以极其敏感的“医疗”现状为切入点,将上海底层小人物们(程勇,思慧,吕受益,黄毛,牧师等)的日常生活环境和每个人的生存困境都在有限的镜头里得到恰到好处的描绘:“印度神油”店所在的破旧弄堂尘土飞扬,失意贫困的人们来来往往奔波忙碌;屠宰场里满地鲜血,黑暗肮脏,隔着荧幕仿佛都能闻到一股血腥的味道,外省离家青年在这里困顿存活;声色犬马的夜店里人声鼎沸,红男女绿或是发泄剩余精力,或是挥霍感伤与颓废,看到台上的钢管舞女郎性感热辣,看不到她的笑中带泪;还有那一双双带着对贫穷的怨恨,对便宜药的向往,无声无助让心揪心的病友眼神.........
这些细微的生命情状被导演一一生动地展现出来,就连插曲《药神之歌》“活的忘记了骄傲,无助悲伤没人瞧”和片尾曲《只要平凡》“没有神的光环,你我生而平凡”,两首配乐的歌词旋律也能精准地烘托氛围;另一方面他又心怀大慈悲和拥有大胸襟,塑造出起初耽于个人利益,最终却敢于绝地反抗大仁大勇的“药神”形象,主人公的心理历经了极其矛盾和挣扎的转变,这种被塑造出来的形象是丰满立体的,也展现了导演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因为这样的大胸襟背后拥有的是一颗温暖,慈悲和柔情的心。
我想这样的电影似乎有力量让我们对以往那种单薄而缺乏深度的人生感到不寒而栗,世上有太多事情无法亲自体验,观看这样的电影或许是我们摆脱内在困境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它鼓励我们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边界,让自身窄小的心灵将变得广阔;还可以使我们经历别人的人生,分享别人的伤感,我们仿佛是在造访另一种人生,变得更具同理之心。
目当暗处能生明,尚还年青的文牧野,如同黑夜之中涌上来的明月,我们或许应该对他说声感谢。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8人
有恃于内,无待乎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