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3 武汉味道的乡情与独门绝技

作者:程磊

2020-07-05·阅读时长6分钟

6416人看过

03 武汉味道的乡情与独门绝技

24.1MB
00:0017:30

主播:柳棣(湖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在美食界,武汉的作家曾庆伟在美食的评价、品尝上,浸淫数十年。他的头衔很多,大多与饮食文化相关,比如美食评论家、武汉餐饮业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食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委员会副主任等等。他本身还是个作家,是武汉作协的成员,著有多本与美食相关的书。在一本他写的《武汉味道》的书中,曾庆伟提到,武汉在全国最有影响的菜式,除了地标性产品洪山菜薹以外,主要是两鱼一汤,即清蒸武昌鱼、红烧鮰鱼和排骨藕煨汤。


▲武汉美食作家 曾庆伟

作为鱼米之乡,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自然鱼的种类、吃法也丰富繁多、琳琅满目。湖北的大多数城市都是逐水而建,基本都沿着长江、汉江、清江而居。一方面出产了数量众多的河鲜水产,另一方面湖北人吃鱼顺理成章。而对于什么鱼该吃哪个部位了然于胸,武汉人流传的口诀:“鲤鱼吃须,武昌鱼吃边,桂鱼吃花,胖头鱼的脑壳,开春的鲤鱼籽,草鱼的皮。”


▲武汉名菜 粉蒸鮰鱼

在所有的鱼中,粉蒸鮰鱼是招牌菜。清江上游叫江团,清江下游才叫鮰鱼。鮰鱼肉肥而不腻,春秋两季最肥嫩。湖北厨师普遍善于烹制鮰鱼菜式,其中粉蒸和红烧是最著名的鮰鱼菜肴,经久不衰。许多人嫌吃鮰鱼菜有些肥腻,而以米粉拌长江鮰鱼入蒸笼蒸制的方法,则较好地解决了鮰鱼有些油腻的问题。在蒸制鮰鱼的过程中,米粉吸收了水汽,也吸收了蒸制过程中鮰鱼溢出的油脂。

武昌鱼的吃法很多,清蒸武昌鱼是多数人的选择,属于大众想象。鲜武昌鱼一尾,去鳞、鳃和肠肚,在满月般的宽体上遍抹油盐,腹内填姜葱,有的还填肉末,装盘置锅上清蒸即成。清蒸武昌鱼较能保持武昌鱼的鲜嫩度,是一种原味之吃法。

在曾庆伟看来,一个人在10岁以前就形成了味觉记忆,所以离开了故乡多年的人,他的乡愁,总是与故乡饮食的味道联系在一起。如果想做武汉味道的吃食,就是要从味觉中找到能调动食客记忆的那个点。

按照作家方方的说法:历史上,武汉从未成为过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自古便是商业都市。可又不像上海、广州这类商业城市一样,因邻近海岸,受西方文化熏染深重。武汉地处内陆深处,洋风一路吹刮到此,已是强弩之末。所以武汉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本乡本土的味道,而武汉饮食文化从来都是吸纳得多,吐出得少,被外来菜系影响得多,对外来菜系施加影响得少。武汉菜的兼收与并蓄,但底子还是那口武汉味道,所以在这里开设食肆,他省的所谓正宗,立锥往往艰难。所以武汉的饮食一直能保持已然形成的“水产为本,鱼菜为主,口味咸鲜微辣,讲究原汁原味,鱼米之乡情韵浓郁”的特征。

所以,去向饮食界人士普及武汉饮食文化,吃的讲究,是曾庆伟做得最多的工作。此外,他也要非常精准地摸到武汉当前吃食的大动脉。他会提醒人们,如果对于武汉的饮食审美,还停留在户部巷,你将错过很多。以前武汉的餐饮风向标历经民众乐园、同仁巷、六渡桥等多个区域的更迭,食客的记忆每隔上五六年就会发生一次变化,最近一次的变化发生在武汉广场背后的滑坡路,因国际广场修建,已经消失,这曾是“80后”人的美食地标。

汉口万松园的雪松路,是武汉美食的风向标,不到1公里的街道有近30家食肆贴身肉搏:有一年销售数千万斤泥鳅的泥鳅庄,有一天卖7万块钱的金焱牛肉粉大王,旺季时会出现数百桌排队状况的巴厘龙虾馆、小芳蒸虾、靓靓蒸虾,甚至在20米范围内四季美、今楚汤包、五彩汤包三家汤包店近身血战。

这里就是武汉,能够成为当前食客口腹中的主角、主流、主力的,每个食肆都需要一番苦战,或者有独门绝技。菩提云“明镜亦非台”,在曾庆伟这里,“吃”也亦非“吃”,酒肉穿肠过,情爱心中留。一面慈悲,一面风花雪月,一面指点江山,曾庆伟把葱碧豆绿的日常饮食,搞成了比永久还久的活计。

鱼头泡饭:大师卢永良的寻味之旅

鱼头泡饭,作为一个饭馆的名字,如果稍微加一点联想,生活在鱼米之乡的人们,就会想起小时候用鱼汤泡饭的画面。这家名为鱼头泡饭的餐厅由鄂菜大师卢永良创办,从主打到小菜冷碟,全由这位曾给叶剑英、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做过家宴的大师研发设计。


▲“鱼头泡饭”招牌菜:一鱼两吃;其中的红烧鱼头,汤汁用来泡饭

来这家餐厅的人几乎都要吃鱼,产自清江的胖头鱼是主打食材,胖头鱼也是湖北人饭桌上的当家鱼种。鱼头红烧,用一个硕大的砂钵两个服务员抬上来。鱼身之肉去皮做成鱼丸,也就是湖北人口中的鱼圆子。将鱼圆放入用鱼骨熬的汤,构成汤食。一鱼多吃,吃肉喝汤闻香。吃得差不多了,用烧鱼头的浓稠汤汁泡米饭吃,米饭是用特制的不锈钢锅放在一旁现焖,加热方式居然是锅底放一个杯口大小的酒精杯。一袋500克的东北大米,一瓶600毫升的矿泉水。吃鱼的时候,饭香就会阵阵传来。

这其实像是一场试验,卢大师希望找到他想要的那个味道。在他看来,“鱼圆子是一种乡愁,鱼汤泡饭也是。”卢永良的父亲原来就是南湖的渔民,所以卢永良对童年时原生态的烹调方式做出的味道有着深刻的记忆,劳作辛苦了一天的船家,肚子饿了,顺手在河里捞起一尾鲜鱼,舀起河水,再配上农家地里种的萝卜和辣椒,就着柴火,煮得那锅里泛起奶白的鱼汤,一股子攫鼻的香味直冲肺腑。卢永良家里有10个兄弟姐妹,小时候一条鱼不够吃,所以要多留汤,用汤泡饭吃,那种鲜美,“光想起来,舌头都要掉了”。

为何记忆中的那个味道如此绝妙?卢永良的答案是,那是藏在味蕾中的乡愁。不是那种因为家乡鲈鱼美而思归的乡愁,而是由故乡的饮食而引起对故乡、童年的想念,这种乡愁于中国文人笔下不绝如缕,尤其是人漂泊于都市之中,更是怀念故乡饮食的原初之美。很多时候,在外的游子总免不了感慨:真想吃妈妈煮的菜啊;这个菜的味道像是妈妈的;我们家也有这个菜……很多时候,不是大厨的手艺不如人,是那份感觉不对。

湖北多水,河鲜水产数量众多,这为湖北人大多是嗜鱼馋腥的“鱼猫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人小时候喜欢用鱼汤淘饭吃并形成“习俗”,借此去寻求认同,去寻儿时的味道。

一条活鱼,从刮鳞去鳃开始,到做成一碗鲜美鱼丸汤,只用10分钟不到。如果说收拾鱼的麻利依靠的是熟能生巧,那么如何做一碗鲜美的鱼圆汤,处处都是经验和窍门。最好的食材是翘嘴白,浙江一带叫白鱼,其次是胖头鱼。胖头鱼的身子,很是鸡肋,其他做法都不怎么样,唯独做鱼圆子一等一。

熟练的厨师,通常会麻利地切下鱼头,剔骨去鱼肚去皮,只留着剔下的鱼柳。放入搅拌机加入姜、盐、淀粉水、清水和蛋清搅拌,以前是用刀剁,在砧板上,双刀起落,咚咚有声,鱼肉在密刀之下渐成软泥。现在用搅拌机搅拌,会发热,冬天不打紧,要是春夏,搅拌时鱼的热度一旦超过人的体温,就会腥,所以要加入冰水,并用低速搅拌。

搅拌好的鱼泥,要抓一把放在另一个碗里与少许猪油混合,用手搅匀,这个过程称之为乳化。淡粉色的鱼泥乳化好后呈奶白色,这个过程要持续几次,直到超过一半鱼泥完成乳化,才可全部混合一起。动物脂肪用来提鱼的鲜香是湖北厨子的经验之作,但如果从一开始就直接将猪油放入量大的鱼泥里,猪油就会被鱼泥包裹住并呈颗粒状,怎样也无法拌匀了。


▲鄂菜大师卢永良现场示范如何做一碗“纯洁”的鱼丸

捏鱼圆需要善用手掌的虎口位置,小汤勺辅之,以将鱼圆放入清水。30℃温水下锅,鱼圆浮其上,此间要不断地扬汤止沸并让鱼圆翻滚,在汤中如生活般折腾。水要沸没沸时加入冷水,以防止鱼圆膨胀影响口感。判断是否煮好的标准是,手指按下去能回弹,凹进去回不来就不行,做好的鱼丸,要求落地不碎,咬下一口,有清晰可见的牙印,并且不会因此而变扁,吃至最后一块碎片,仍然是一个有效的弹性单位。

“吃鱼不见鱼”,这是一碗正宗湖北鱼圆的正确姿势,鱼圆白如象牙,质地光滑,珠圆玉润。卢永良举起一颗,稍稍端详,送入口中,几下咀嚼之后,自己也感到满足:“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通过这些食物,食客感受到了武汉味道背后的的乡情和独门绝技,也不断成为了一代代武汉人的情感记忆。

(注:本文节选、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873《最想念的年货》专题报道《武汉味道的乡情与那些独门绝技》一文,作者/程磊,2016201日出版

文章作者

程磊

发表文章11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14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烟火气里的武汉

三联采访录·湖北美食特辑

22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