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 | 永远的《红楼梦》

作者:138*****280

2020-10-11·阅读时长6分钟

92330人看过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发刊词 | 永远的《红楼梦》

18.7MB
00:0013:3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李菁。中读成立以来,陆续推出了不少精品课与各种形式的文学课,收获了不少好评。在这此基础上,我们这次进行了全新的尝试:用一个精品课的体量与阵容,来讲一部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就是《红楼梦》。

自诞生以来,《红楼梦》激起了无数人的兴趣,关于这部书的讨论与研究从来没有终止过,所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既因为《红楼梦》伟大的艺术成就,也因为它后四十回的扑朔迷离,还因为作者曹雪芹本人的谜团以及背后曹家的家族兴衰。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之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在历史记载、民间传说及话本的基础上改编撰写而成,不管是帝王将相、江洋大盗还是妖魔鬼怪,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是普通人无缘参与的“大事”。被张竹坡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将焦点移至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但还是带了《水浒传》的尾巴,在“武松杀嫂”的基础上敷衍而成。

《红楼梦》则是描写日常生活的纯粹个人创作。全书有两条线,一条是以宝玉成长,宝、黛、钗爱情纠葛为主的青春故事,一条是以王熙凤为主导的家族盛衰故事,从宁荣二府,覆盖四大家族的兴衰。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日常生活高度浓缩了政治文化,以一总万,令人看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日常琐事也高度审美化了,家庭聚会、游玩宴饮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作者还创作出了不朽的人物。直到今天,“喜欢宝钗还是黛玉”,都是探测中国人性情的一道最直接简便的选择题,而“黛党”和“钗党”话不投机“几挥老拳”的状况也仍在延续。不管书中人物是否有原型、本事如何,在《红楼梦》问世之前,他们是芸芸众生中不为人所知的存在,终将随着肉身的陨灭消逝于时间的长河之中;《红楼梦》问世之后,哪怕是纯虚构的人物,也获得了灵魂与生命,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存在。

▲《石头记》大观园全景

(清)孙小州绘,《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全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

曹雪芹与他笔下的人物同了这一命运。无论是才华、性情、学养还是艺术成就,直到今天,都罕有华语作家能与曹雪芹匹敌。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不仅是华语文学罕有其匹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图谱中也毫不逊色,与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等同属一流。然而这位高度成熟的天才,生前籍籍无名、落魄潦倒,在穷困中凄凉谢世。但他高妙的才华,他的痛苦,他的无限深情与绝望,他在深情与绝望中生出的对人世的悲悯与关照,穿破了时间壁垒与生死界限,超越了肉身限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一书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比如“人生悲剧及解脱”“言情而兼婚姻、家庭、社会 ”“反封建礼教”“新人性论”等等,梅新林先生综合各方观点,又推绎出三重复合主题说:贵族家庭的挽歌,尘世人生的挽歌,生命之美的挽歌。常挖常有,时谈时新,正是来源于作品本身的立体、深刻与丰富。《红楼梦》真正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从易到淫,从言情到革命,从世俗生活到人生境界,自问世以来,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人,都从其中获得了乐趣与滋养,得到了共鸣、慰藉与启发。它更是对华语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后许多作家的创作都能看到《红楼梦》的影子,如巴金、林语堂、张爱玲等。

这样不世出的经典是值得一再细读的,是值得不断推广的。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与课程,可谓多如牛毛。经过多方位的遴选,我们决定以北大通识课《伟大的<红楼梦>》为基础,打造了这门《永远的<红楼梦>》课程。北大《红楼梦》通识课已运行9个学期,累计选课27.19万次,累计学校665所,是教育部精品在线课程。此次,这些原北大通识课的主讲人,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又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的视角与研究成果。

本课程共有12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资深教授叶朗为本课程做了总序,他认为《红楼梦》意蕴中最高的层面,就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相对于由“色”悟“空”,一切归于幻灭的观念,他说,曹雪芹的世界观,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本源性存在,与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有情之天下”并不虚幻,它真实而鲜活,不在彼岸,而在此岸。他的“情”,继承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来限制与扼杀。汤显祖把人类社会分成两种类型,有情之天下与有法之天下。而在曹雪芹这里,”情“不仅彰显了“儿女之真情”,而且超越了等级制度与等级观念,令人回到了最初的本真。而他所谓的“空”,则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自色悟空”,悟到的是因为有情,尽管短暂,生命终究是有意义的。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在作者与版本方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维昭,从《红楼梦》早期的两个读者圈入手,对这部小说的成书过程、作者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红楼梦》的早期阅读上,有两个读者圈,一个是脂砚斋、畸笏叟,他们在《石头记》上写了很多评语;一个是明义、永忠,他们写的关于《红楼梦》的诗歌,是红学史上最早的咏《红楼梦》的诗歌。最终,他发出了一个疑问: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的原创者?

宝黛爱情,是《红楼梦》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大众认知度最高的情节。曹雪芹写尽了两个青春少年在爱情中的九曲回肠。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会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带领大家重新回顾这份教科书级别的爱恋。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詹颂,则从贾宝玉诗文的角度对他进行了阐释。她认为,宝玉并非小说表面所写的“腹内草莽”,“潦倒不通世物,愚顽怕读文章”,只是思想不同于流俗,他写自己的生命体验,悲悼女儿的不幸命运与遭际,因这世界的美好无法长存而深常怀深恨。

除了宝黛,这门课也会讲到薛宝钗和王熙凤,这两个充满了争议又让人无法忽视的人物,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令人爱恨难分,所谓“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的编审张云,选取了五个关键词来描述宝钗:待选、停机德、冷香丸、金锁、蘅芜苑,以此来感悟曹雪芹的艺术匠心。而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段江丽,则将凤姐置于制度文化的框架下来观察,从她的多重身份出发点出了一个“女强人”的生存困境。


电视剧《红楼梦》(1987)薛宝钗剧照


电视剧《红楼梦》(1987)王熙凤剧照

在叙事方面,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会从三个角度来讲解《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多重叙述者、多变的叙事节奏以及独特的预言性叙事。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俞晓红,则会通过具体情节勾连通盘布局,带大家领略作者善于经营大情节的匠心与功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勇强认为,《红楼梦》中的声音描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是阅读与研究这部杰作不可或缺的一环,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声音中所包含的意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则会讲解戏曲在《红楼梦》中所起到的多个层面的作用:既可以在恰当情境中借戏剧人物的抒怀,呼应人物心理,也可以借戏剧的内容和主旨展现人物性格与关系。曹雪芹用戏曲和小说相互交织的方式设置伏笔与隐喻,映照家族与个人命运的深层悲剧,形成戏剧性张力,推升了《红楼梦》深层的美学意蕴。

《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不仅令人垂涎不已,而且具有美学品格。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李鹏飞认为,这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体现了曹雪芹高超的烹饪美学和贾府的南方生活习惯;在精神层面上,包含着很深的文化、艺术与哲学意蕴。而香港城市大学的教授郑培凯,则会从明清时期的社会道德、意识形态入手,分析《红楼梦》的敏感性、预见性,以及其中的男女在这样意识形态罗网中的抗争。

在中国文化里,“十二”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礼记》中所谓天数也,十二地支,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十二经脉……金陵十二钗。我们课程的设置呼应了这个数字,涵盖了红学史、红楼人物、叙事及文化蕴含几个方面。仅仅十二讲不足以囊括《红楼梦》的全部,但愿能够管中窥豹,令陌生者能领略这部伟大的作品,令熟悉者能重温初读时的激动与震颤,收获新的启发

我是李菁,期待你和我一样,跟随这趟名师云集的精品课,再一次走进《红楼梦》的精彩世界。


文章作者

138*****280

发表文章200篇 获得125个推荐 粉丝10946人

文字工作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永远的《红楼梦》

“北大与红学”系列课程

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3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