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100——找到了孙子的墓,就可以找到爷爷的墓
作者:长江新世纪
2021-05-07·阅读时长6分钟
531人看过
西汉·玉璧文章摘自《国宝100》作者:马未都我国有两条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一是秦岭,秦岭两边的气候截然不同。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气候,以北属于暖温带气候。长期以来人们把秦岭视为南北地理的分界线;另外一条是南岭,它是南部最大的山脉和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在冬季特别明显。比如冬天西伯利亚寒流来了,北方冷,往南去,到了南京冷,到了长沙也冷,但跨过南岭,立刻就鸟语花香。这最温暖的一片地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广”地区。加上现在的海南,再加上越南的一部分,这在历史上是南越国所在地。那时候的北方人到了这一地区基本上都水土不服。我们所说的“瘴气”,就是打这儿而来。北方没有瘴气,瘴气潮湿闷热,容易引发疾病。由于南越国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其独特的文化。1983年6月,广州市越秀区在解放南路西侧的象岗山上施工,要在这里建座宿舍楼。象岗山并不高,不到50米,所以施工队日夜奋战要把这山给挖平了。挖的过程中发现山里面有好多古墓,各个时期的都有,墓不大,可以看出象岗山在古人眼里是个风水宝地。这些墓葬历史上都被盗墓贼盗光了,所以考古中也没发现什么重要的东西。工程就继续进行,越挖越深,大家觉得不会再有什么东西了。但是挖到最后,工人突然发现了一块大石板。这石板的形状规则,明显有人为痕迹。现场的人很奇怪,就用工具把这石板给撬开了。这一撬开,发现底下有一个无底的黑洞。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是把60年代挖的防空洞给挖出来了,大家就围过去看。当时工程的负责人看有这么多人围着,也凑过去看,他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就往文物局汇报了。当时在文物局上班的一个叫黄淼章的人被派到了这里。黄淼章拿着手电筒往洞里一照,说不得了,里头有个大鼎!这一下事儿就大了,墓里出现了青铜器!稍微有点文物常识的人就知道这肯定不是近代的墓,明清也不搁这鼎啊,明清那东西都世俗着呐!出现了青铜大鼎,估计这墓就小不了了。但是黄淼章也很奇怪,广东这地方过去是南蛮之地,没发现过像样的汉代以前的墓葬,更别说这么大的墓葬了。于是黄淼章又联系了当时的广州文管会主任麦英豪。这人可是考古学家,当时兼任广州博物馆馆长,见多识广。当他接到电话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南越王墓出现了吗?南越国是西汉时期割据岭南的一个政权,开国君主赵佗是河北正定人。在秦王朝时期,他被派去平定岭南,然后就负责当地的管理。赶上秦末战乱,赵佗在那里奋斗了70多年,开创了南越国。等秦灭汉兴的时候,汉朝政府想把赵佗叫回来,可他不愿意。有人告诉他,你回去有点危险。按理说,赵佗一个北方人,到了南方会不适应那儿的气候,更何况当时的条件都非常有限。我们现在的人能适应,很大原因是我们能够在人工气候中生存—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过去古人没这个,人要适应突然变化的气候,就会水土不服。但赵佗恰恰相反,他特服。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乾隆皇帝在位也就60年。赵佗在位时间比康熙还长,他在位67年,寿数过百。他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在位时间都长。他活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把他的儿子们都熬死了,儿子们都等不到继位就去世了,最后继位的是他的孙子—赵胡。所以等赵佗去世之后,赵胡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派人驻守番禺四周,然后派出四支完全相同的送葬队伍,护送一模一样的灵柩从番禺城四门齐出。这种葬法空前绝后,以至于谁都不知道赵佗究竟被葬在了哪里。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较为传奇的墓葬之谜。麦英豪听到汇报赶紧就赶了过来,他拿着手电筒一照,说这肯定是汉代巨型墓葬无疑(图1、图2)!但墓主人是谁?墓葬是否被盗?这会儿没法知晓。等到天黑的时候,麦英豪派黄淼章先进去打探打探。黄淼章哆哆嗦嗦地进去了,发现里头有好多青铜器和玉器,尤其看到青铜编钟的时候,让他十分兴奋。当时的人对青铜编钟比较熟悉,因为在这之前—1978年,发掘湖北曾侯乙墓时,出土了一组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而且在当年还为国人演奏了《东方红》,所以黄淼章对编钟印象深刻。这些器物保存完好,可以判断,这座墓历史上没有被盗掘过。勘察之后,麦英豪心中有底了,这极有可能是南越王的墓!几十年苦苦寻找的传奇大墓就这样出现了吗?他直接向省政府汇报,随后一则电报传到了国家文物局:“广州象岗发现一石室彩绘大墓,墓葬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初步判断,墓主人很可能是南越王或南越王家族成员。”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听完汇报后认为,既然已经发现了,就要尽快妥善解决。随后国家文物局批准:抢救性发掘!拉开了这座大墓的序幕。1983年8月25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这场发掘工作持续了43天,共出土各类文物一万多件。这么庞大的数字令世人震惊,而且这些文物里不乏国宝级的文物。这是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汉墓,也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图4)。发掘工作完成后,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就地建设南越王专题博物馆,保护古墓,陈列出土文物”的决策,于是便建成了现在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这座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数量比较大,品种比较齐全,雕琢也非常精美。比较典型的有丝缕玉衣(图5)。我们前面讲过了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据《后汉书》记载:皇帝死后,用金缕玉衣;诸侯王、第一代列侯、贵人、公主死后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但是并没有记载丝缕玉衣,所以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件丝缕玉衣是个重大发现。南越王墓里还出土了许多玉剑饰,这也是国内考古发现数量最多的玉剑饰(图6)。玉剑饰在各大博物馆里都很难找到完整成套的,大多数都是分开的,要么有个剑首,要么有个剑格……都是散落的或者其他几块凑成一组的。那南越王墓的玉剑饰出土了多少呢?58件,一共配成了8套。剑在中国武侠中比刀重要。刀很凶,带有凶气。但剑带有文气,所以我们老说“剑胆琴心”,如果要说“刀胆琴心”,听着就不怎么雅,有点黑社会的感觉。由于剑是随身佩戴的,所以它就特别注重装饰。玉剑饰一般有四块:剑首、剑格、剑璲、剑珌。剑首一般是圆形的,手抓住剑柄时,在手下面露出的部分,非常漂亮。剑格位于握剑时的虎口位置,它是有功能的,最初的功能是防止自己的手受到伤害。但这种玉剑格的主要功能就是装饰了,上面往往雕有各种复杂的纹饰:有高浮雕的,比如雕出一个螭虎来;也有浅浮雕的,比如雕出一个谷纹来。剑璲,古称剑卫,是剑鞘上的一个重要装饰物。另外它还有悬挂功能,可以挂在身上。剑珌指的是剑鞘的最底端,它也是一个很强的装饰,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这些数量众多的玉剑饰是你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必看的展品。还有一个必看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玉璧。南越王墓的玉璧一个比一个大,其中一个最大的,直径达33.4厘米,堪称“璧中之王”(图7)!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出土最大的一块玉璧。璧在古人眼中等级非常高,《周礼》中就记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在礼器里面,“苍璧礼天”是排第一的。在葬式中,古人觉得玉有防止尸体腐朽的功能,另外也要在腹部放一块玉璧,一来可使灵魂升天,二来也反映了古人对上天的一种敬畏。玉璧自古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直到今天,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影响。比如我们说“完璧归赵”,把东西从别人那儿借来再还回去,咱们叫“璧还”。还有“珠联璧合”“中西合璧”等等,这些词儿听着就很雅,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这些词汇跟“璧”有直接关系。那么这个墓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呢?还真不是赵佗。这座墓里出土了两件可以印证墓主人身份的关键文物:一件是方的玉质的印章(图8),上面刻着“赵眜”,这很直白地表明了墓主人的名字叫赵眜;还有一个就是一方龙钮金印,上面刻着“文帝行玺”四个篆书字(图9)。两者一结合,我们就知道了这墓的主人就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赵胡。那赵胡为什么又叫赵眜呢?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他本来就叫赵眜,但出现讹误,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写成了赵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赵眜这个人对中央政府使用了一个不常用的名字叫“赵胡”,而“赵眜”只是在南越国境内使用。一个人有多个名字,这在古代很常见。赵佗的墓从历史记载到推测,一直都没有被发现,三国时期孙权专门派军队去找也没有找到。有人说,墓葬之间是有规律的,找到了孙子的墓,就可以找到爷爷的墓了。那赵佗的墓到底在哪儿呢?没人知道。可我知道,它到底在哪儿呢?它一定在南越国辖区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