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武夷茶岩中的岩骨花香

作者:刘姝滢

2018-02-09·阅读时长11分钟

176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55个字,产生4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武夷山瑞泉岩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展示如何泡“大红袍”

岩茶因其历史以及所在地域土壤的多样性,自产生以来就伴着神秘复杂性以及优越感,让想靠近岩茶的茶客,即使品饮许久仍旧会被笼罩在神秘主义的想当然中无法辨清其真面目。作为挚爱岩茶又一根筋的我来说,和许多人一样刚开始被岩茶口感的复杂难辨吸引而进入岩茶领域,又被繁多凌乱的花名绕晕了脑袋。于是,从仅仅去茶城买茶喝的消费者很快进阶到了自己去产地、一寻究竟的发烧友。

因为迫切地想了解岩茶味道的成因,第一次来武夷山就被当时卖给我茶叶的茶农带着走了所谓岩茶“山场”,精疲力竭地踏尽所有的山场后,只是清晰了岩茶确实产自风景优美且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当时并未深入了解土壤构成以及生态关系,更没有形成客观系统的思维习惯,甚至还挑了一些后来喝起来压根儿不是岩茶却叫作“岩茶”的茶,这几款岩茶的味道,当然跟所去过的自然环境根本无法产生感官上的关联。因此曾经严重质疑过自己的味觉,这样又购买了叫各种名字的各种岩茶,学费交了不少,仍旧喝不懂什么是商家口口相传的“岩骨花香”。就像“Terroir”,这个词并没有精准的译名,“土壤”是最接近的译法但少了其中抽象感性的意思,以至于英国人无法理解这个词,以神秘主义的方式来判断法国葡萄酒之优越性是不可知的,并认为正是这样的不可知让法国葡萄酒品质优越。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茶上,以至于荷兰植物猎人当初来武夷山盗取茶种却难以做出武夷茶的原因之一,就是单纯地认为“红茶”产在红茶树上,绿茶则产在“绿茶”树上。直到英国植物猎人福琼来到武夷山才明白原来红茶、绿茶是制作工艺,并非茶种。

茶对于武夷人来说,没什么神秘,就是茶农房前屋后的自然生长环境:风土条件与人类工艺的合并。“岩韵”,他们虽然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晰,却是一种五感长期累积的直觉。因常年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且了解工艺过程,他们的味觉神经反射灵敏,只要茶汤入口一瞬间就可以辨识到自己熟悉的风土味道,就像自己母亲做饭的味道总会留在记忆里;就像说自己的母语根本不用思考语法一样自然。不过抽象的味觉感知经由大脑精准的组织语言让根本不是长期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去具象、准确地体会实则困难。难以辨识的尴尬并非来自舌尖,而是来自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城市化的加速带来的人意识形态上的对农产品感受的“干枯”,感知力无法到达的边界就充满了想象。这样的状况张爱玲早有体会,她于是说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大海的图画,后看到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文章作者

刘姝滢

发表文章158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1765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茶之道

山场、活水与茶境

232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