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4 总序 | 定义,“百”种解释与四要素

作者:刘海龙

2022-08-16·阅读时长6分钟

5197人看过

1.4 总序 | 定义,“百”种解释与四要素

14.3MB
00:0015:39

前一节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什么是传播学,这一节我们从传播的本质角度,再讨论一下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究竟是什么?传播是一个我们每天都在说也都在做的一件事情,我们从起床开始就在不停地和别人交往,甚至可能我们在睡眠过程中做梦,也是一个自我传播的现象。

正因为传播是非常常见的社会现象,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反而变得更加困难。

奥古斯丁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 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我觉得这句话用来讲传播也是非常适用的。我们天天都在做这件事情,好像人人都知道什么是传播,它是不证自明的,但是真的要去探讨什么是传播时,我们反而会觉得有点无从说起。

我个人给传播下了两个定义,一个是狭义的传播,一个是广义的传播。所谓狭义的传播,就是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广义的传播则是人和物通过媒介连接而产生的交往活动。我们先从狭义的传播讲起,待会儿再讨论广义的传播。

狭义的传播概念,把传播看成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活动,这也是一般人直觉上的传播概念。

我们认为传播就是一个精神上的交往,它不涉及身体,也不涉及物质。就像申农所说的,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一个独立的东西,传播就是一个信息的交换,信息的流动。早期的传播学者拉斯维尔,把传播定义为5个W,他说传播就是谁(who)、通过什么媒介(which)、对谁(whom)说了什么(what)、产生了什么效果(how),在英文里面正好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W,所以这个模式被称为5W模式。5W模式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受者的过程。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8) 

还有的学者把传播定义为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及其规律。他把传播看作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不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换活动。这一类定义不管是从微观,还是从宏观上,都强调传播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

传播虽然有不同的定义——有人搜集过传播的定义,甚至达到了100个以上——但是不管怎么定义,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媒介,连接或者关系,权力。所以接下来我就把传播中涉及的四要素给大家做一个总结。我们也会在每一个要素的讨论中,把这门课后面涉及到的一些主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串联。

首先我们谈第一个要素,知识。

什么是知识?它和信息有什么不同?传统的传播学定义更强调信息。信息其实是一个来自于工程学的概念,所谓的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最早信息是由申农在工程学研究中提出的,他要解决的是电信传播中的信息失真的问题,就是我们发电报打电话会出现听不清楚的问题。那么他们要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目的是消除不确定性。比如说我知道了明天的天气预报,其实就消除了我明天出行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它有大有小,如果能消除的不确定性越大,那么这个信息的含量就越大。比如说涉及到一些军事政治的机密,那么这个信息就非常的值钱,需要我们花很大的力气、很大的代价去获得它。但是相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可能价值就没有这么大。

但是信息的传播并不是我们传播的最终目的。因为你是否理解这个信息,在信息论中其实是不怎么涉及的。比如说我用你听不懂的外语说了一句话,信息已经传递过去了,但是你其实还是什么都没有获得。信息是一个客观的度量概念,虽然你听不懂,但是并不意味着我这句话里不包含信息。如果换成一个能听懂的人,就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所以信息是我这句话里面客观存在的。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人所获得的意义,而不单纯是信息。人在行动中,需要的不是单纯的信息,而是那种有意义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讲在传播研究中,知识比信息更重要。因为有了知识,我们才能对社会做出判断,才能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依据。

知识本身是具有意义的。知识具有社会属性,对同样的东西,不同文化的人赋予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中国人看到红色,可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但是西方人看到红色可能是一种血腥恐怖的象征。所以同样的一个信息,在不同文化的人的眼中,所包含的知识是不一样的,知识本身具有社会意义。我们根据知识来下判断,根据知识来行动。

最早,对知识的研究和对传播的研究是完全在一起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这两个学科逐渐分开,研究知识的被称为知识社会学,研究信息的被称为传播学。


▲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1864—1944) 

5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者帕克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作为知识的新闻:知识社会学的一章》。帕克认为新闻其实就是一种知识,所以我们对新闻的研究是知识社会学研究中的一部分。但是到了后来,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和传播的研究渐渐分开了。

但是到今天,我们重新回到源头,又会发现信息在生活中的价值可能不像过去说的那么重要。因为信息作为一个客观度量世界的标准,我们普通人其实是用不上的。对于我们来讲,更有意义的是知识:

第一,知识建构了事物的意义和我们对于世界的想象——我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我的身份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对我们更有意义,而不是客观的信息。

第二,任何的知识其实都是历史的,都有它特定的语境,特定的产生环境。比如说同样的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它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任何的知识其实都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不同群体所拥有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成年人拥有的知识和儿童就不一样;城市生活的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农村生活的人也不一样。农民对于农作物、对于植物生长的知识,要远远多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可能对于生活购物广场,地铁,这些事物的知识要远远多于农村居民。所以他们拥有的知识其实有不同的来源,同时知识也代表着特定群体的利益。

所以一定的知识总是代表着特定群体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知识本身是有权力的,它涉及到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正当的,什么样的知识是不正当的,什么样的知识是正确的,什么样的知识是不正确的。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技术深刻地渗透进了我们所有的知识中。过去我们总是把知识当作是一个中立的东西,一个精神的东西。在今天,其实媒介技术也影响着我们的知识。比如说我们不会再从字典或者图书馆获得知识,遇到疑问可能会上网搜索,或者是在一些知识平台发布问题,让人来回答。这就意味着知识不再是少数人所拥有,知识变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存在,每个人拥有一点点知识,但是这一点点知识加起来,可能就比任何专家更权威。所以在今天,知识是分布式的、网络式的。

还有大量的情境性的知识,在今天的媒体中复活。比如说我们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很多做菜的,或者教怎么化妆,怎么穿衣服,怎么进行某种机械制造的识。这些知识过去从书本中间是很难获得的,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有人用身体表演给我们看,一步一步地在具体情境中给我们展示,这也是新媒体所带来的。

还有一类我们称之为计算的知识。比如说过去,大众媒体时代,我们所看到的大众媒体内容都是一些专业的编辑、记者,通过自己的判断选择给我们,但是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内容,其实是由算法来决定的。比如说我们在今日头条上会看到什么样的新闻,我们在短视频平台上会刷到什么样的短视频,其实是根据我们之前的行为,算法根据一定的规则得出的结论。这样的一些知识,其实是计算出来的。

所以在今天,我们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媒介化,越来越受到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影响。

从12个现象出发

透视媒介化世界的运行规则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刘海龙

发表文章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3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从现象出发的传播学

媒介化世界生存指南

15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0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