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上海诗词热调查:从吟诵到作诗的尴尬

作者:王丹阳

2017-07-01·阅读时长11分钟

233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963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上海国学培训机构“秦汉胡同”的一堂《声律启蒙》课上,小学生们已开始学习对仗

全民诗词热

5月初的一个周末,上海东方明珠塔前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诵读活动,一个6岁的男童在台上与主持人对诗《蜀道难》,其间主持人时时被男童噎住,有被逼到墙角的感觉。一个5岁女童背下全部的《青玉案·元夕》,还用《小星星》的乐调唱出了韩愈的《春雪》。在这座代表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前,这种场景是第一次。

自从今年春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红遍大江南北后,上海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继而在本地刮起一股收视风,不仅是在东方明珠这样的建筑前,在各大街小巷,医院、社区都纷纷向节目组抛来寻合作的橄榄枝。

“找我的人实在太多了,每集节目播后,我的微信都爆满,还有直接找我报名的。”总导演王轶昕说,这次他把参赛选手带到东方明珠前来演绎,也是节目线下造势的一环,事实上这档4月开播的黄金档节目第三期就打榜全国收视排名第二。

当今年春节过后的“中国诗词大会”决赛关注度达到0.941%,直逼“新闻联播”的1.2%时,他觉得自己的节目是志在必得了。舆论的推动和社会风尚把文化类节目拱到收视前沿上,各个卫视借东风的时刻就到了。“看似偶尔,实际是必然,诗书类节目一定会越来越繁荣,那是社会需求决定的。”王轶昕说。这种社会需求体现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领跑全国收视的好成绩上,使2017年成为业界所称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年”。

在上海浦东一个摄制棚里,搭起了一个不同于惯常娱乐真人秀的舞台,在这里你看到一条光影汩汩的60米长的“河流”。溪石、羽觞在一块巨大的地屏里展现,这是模仿兰亭曲水流觞的景致。为了曲水流动的效果,20余个机位、体育赛事转播里常用的电动滑轨、电子伸缩摇臂等都进入了节目制作。选手上台的规则就借用了“觞停诗起”,数字化的虚拟酒杯在河中随机流动、停止。

这档节目的创意是“家庭诗词派对”,以42组家庭上台对垒为主线。3个月来,有约5000对选手报名,这点让王轶昕始料未及,其中多数报名者是父母携幼童的家庭。但海选阶段需要对每个成员进行基础测试,被刷下来的很多家庭是因为父母没有过关。“你不要小看小学生,他们的诗词量远超过成人,有些成人虽然水平不够,上节目的心情却很迫切。”王轶昕说。

这档节目不外乎是考验记背能力,比如,常规赛制有给出一个词,让一组选手对出一联含有此词的诗句;再比如晋级对垒时,让两组选手就一句镂了字的诗句抢答完整……出题范围也不外乎是中小语文课本里的古典诗词部分,“电视竞技,不可能出太生僻的内容”。即使如此,人们依旧跃跃欲试。

有的选手参赛初衷让王轶昕印象深刻。一位母亲带着在清华读核能博士的女儿过来,说是为了完成女儿的“诗词梦”。因为母亲自己是理工科出身,当时替喜爱文科的女儿做主填报了理科,这次为了比赛自发地恶补古诗文。一对在河南种有12亩玉米地的姐妹在田间歇息时爱上诗词背诵,登台前已经是当地国学培训机构的《三字经》老师。一位山东寿光的盐田工人,用手抄本教儿子背《三字经》……

文章作者

王丹阳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8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如何踏准财富节点

去杠杆时代的理财之道

450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