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炜
2018-02-27·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36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苗炜)
( 3月21日,腾讯游戏年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出席者有:(左起)香港公仔设计师Michael Lau、导演陆川、学者尹鸿、音乐家谭盾、漫画家蔡志忠、韩国作家全民熙、腾讯游戏副总裁程武 )
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推崇遗世独立的写作,他说过:“我怀疑那些工作地点有互联网的作家能否写出优秀作品。”据说他的工作室有隔音墙,双层玻璃窗,挂着厚窗帘遮挡日光,戴着防噪耳机,再戴上耳罩。与弗兰岑截然相反,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在“推特”上分享其写作生活,发布他写作的视频给读者看,他认为,象牙塔早不存在了,互联网反过来会改变写作和“文化生产”的模式。作家拉什迪也许在这种瞬时、开放、鼓励反馈的文化中找到了一种平衡,他用“推特”写书评,用140个字符讲一讲他刚看过的书。
《纽约时报》的文章说,我们被一种“瞬时文化”(Instantaneous Culture)所包围,你在Google上查一个东西,不到一秒就找到了答案。各种媒体都琢磨怎么“互动”,文化的创造者希望及时得到反馈,看到自己的想法是否招人喜欢;报刊、杂志的网站有“被发送次数最多的文章排名”,图书网站有各种各样的销售排行,微博上有评论最多或转发最多,网络世界上还有Google的PageRank,链接最多、传播最广就有更大的权力。在这种瞬时文化的浪潮中,孤独的写作、长久的专注阅读难能可贵,人们想得到短小、快速的娱乐。
2006年,TED演讲摆上了互联网,6年来,各类TED演讲已经在互联网上播放达数十亿次。我们能看到一个印度大学生在TED上展示“未来的虚拟空间技术”,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开发出了若干种苹果手机软件应用,这些演讲者要在18分钟内(去除片头和片尾,通常只有16分钟)讲述自己的理念。近日,《大西洋月刊》网站刊登一篇文章,批评TED这样一个好的节目形式成为自己拙劣的模仿者,它把一些肤浅的创意包装起来形成销售,装扮得非常酷,每个人都像是乔布斯,每个产品都被当成iPad。同时,这篇文章指出,网络传播的新形式在深刻地影响着文化,TED这种易于传播的演讲方式,其形式就是实质。我们处于一个“设计”影响着“意义”与“知识”的时代。
发表文章24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164人
作家,《三联生活周刊》资深编辑,《苗师傅·天真与经验》主播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