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征稿 桌上乾坤,杯中四季

作者:舒影

2018-03-13·阅读时长3分钟

758人看过

辛弃疾有一句词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搞得我总记得是春天才挖荠菜,但爸爸总要纠正我,开春了野生的荠菜早就开花了。小时候爸爸经常带我去挖,他教我辨认荠菜那锯齿形的叶片,但我还总是把蒲公英叶子错认为荠菜,不过只要一揪叶片看到有乳白色的汁液流出来,就知道自己又认错了。有时候看到一片开花的荠菜,便沾沾自喜绝对不会认错,指给爸爸看自己发现了这么大一片,却被爸爸笑:开花了的荠菜已经老啦!挖回家的荠菜洗去泥土,当晚就出现在餐桌上,用本地话讲就是“鲜得魂灵都还没出窍”。后来随着汽车越来越多,我们也不再路边挖荠菜了,但是每到春天,惊蛰过后,我爸的拿手菜“河蚌荠菜汤”是必吃的。这时候的河蚌又叫菜花蚌,是最肥美鲜嫩的时候,小时候还见过菜场里拉着一车河蚌的人当场剖河蚌,还能剖出好些珍珠。爸爸通常买回来自己剖,仔细洗干净,和春笋、咸肉一起炖汤,汤色炖得乳白,临出锅时放进鲜绿的荠菜稍微一滚,那特征性的清香,就是在宣告:春天来了。杭州本地现在已经不大有古时“咬春”的习俗,但是每年的这道汤和凉拌马兰头上桌的时候,我还是能感受到那种仪式感的传承。后来我看美国女作家弗朗西斯·梅耶斯的《托斯卡纳艳阳下》,看到意大利人也有春天吃野菜的习俗,野菜的苦味就是在向人的味蕾宣告春天的回归。看来全世界的人都一样,需要点特别生机勃勃的味道唤醒摄入了一冬天淀粉类块茎的身体。杨梅,曾经我以为也是南方地区的特产,直到看到成都的杨梅比慈溪的炭烧杨梅个头还大,才不得不叹服天府之国非浪得虚名。一般在六月下旬的考试季节,杨梅成熟了。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介绍杨梅“甘酸温。宜蘸盐少许食,析酲,止渴,活血,消痰,涤肠胃,除烦懑恶气”,真是应对南方湿热夏季的良药。我采过杨梅,杨梅树如此之高,必须用特制的装上铁弯钩的竹竿把它从枝头勾下来,绝对是治疗颈椎病的良法。摘下来的杨梅,也顾不得是否里面会有小白虫,随意擦擦就送进嘴里,一股温润甘甜的紫红色汁水瞬间充满口腔。记得大学里的考试季,家里送来的杨梅经常在一夜间就被全寝室瓜分光了,因为它放不住。过了这个季节,也无法复制出杨梅树的生长环境和湿度,所以大家都格外珍惜地不想浪费这一期一会的美味。不过杨梅吃多了容易牙齿酸软,于是就有了杨梅烧酒——把吃不完的杨梅浸入高度白酒中,酒也成了剔透的玫瑰色,这是江南地区的“天生理中汤”——遇到夏天过食生冷而腹泻,吃几口杨梅烧酒就好了。有时候天气特别潮湿闷热,爸爸就会把夏天常喝的啤酒换成杨梅烧预防预防。其实那酒已经没有什么酒味了,反倒是杨梅吸收了酒精,多吃容易醉。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叫《咕咚吃皮球》,说一只叫咕咚的小老鼠误把人家家里漏出来的酒浸杨梅当皮球吃了,结果吃醉了的故事,想来作者应该是江浙一带人。因为我长大后跟别的同学提起这本书,一位在福建的同学还好奇地追问:杨梅是什么?

小时候跟着大人喝龙井茶,勉强知道一点“明前”、“雨前”、“雀舌”、“旗枪”之类的名词,大学学了中医,知道了茶叶也依据发酵程度有寒热性质不同,为了养胃,也就尽量避免绿茶。灵隐寺的游客休息处有纯正的现泡九曲红梅茶,特别适合在冬季饮用,驱散山中的寒气。在武夷山山路边吃到的用岩茶茶梗煮的茶叶蛋,竟然有肉香味,至今念念不忘。我其实挺不理解现在流行的奶茶、奶盖茶,好好的清清爽爽的茶水里加上各种奶制品,掩盖了茶的风味,还腻膈。跟所有食物一样,茶叶也被中国人赋予了药性。读喻嘉言医案,见其倡导以“白饭香蔬苦茗”淡泊养生,其中的“苦茗”尤其推荐铁观音,芳香宣散,能清胃肠湿热,辟秽解郁。读叶天士医案,松萝茶、苦丁茶可以入药,松萝微苦微甘而凉,性清扬灵动,善走上焦,专清胸膈以上之火;苦丁则苦而偏寒,善清肝火。读民国名医章次公医案,红茶性温,用于久泄,亦有巧思。

《镜花缘》第六十一回《小才女亭内品茶 老总兵园中留客》写茶:

紫琼道:“……家父《茶诫》云:‘除滞消壅,一时之快虽佳;伤精败血,终身之害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么?总之: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若嗜好无忌,暗中损人不少。因而家父又比之为‘毒橄榄’。盖橄榄初食味颇苦涩,久之方回甘昧;茶初食不觉其害,久后方受其殃,因此谓之‘毒橄榄’。”

这一段着实让人惊讶,因为历来文人墨客都爱饮茶,唐代陆羽甚至写了一部《茶经》单表那饮茶的好处和乐趣,李汝珍在这里却大力批判。不过仔细琢磨一下,其实他批评的是嗜茶的危害,是药三分毒,嗜好浓茶确实对人体有害。那么这位紫琼姑娘不喝茶,喝什么呢?她说:“素日惟饮菊花、桑叶、柏叶、槐角、金银花、沙苑、蒺藜之类,又或用炒焦的薏苡仁。”这些倒也是无毒的药食两用的茶料,不知现代人是否能开发利用一下呢?

文章作者

舒影

发表文章25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211人

窄路侧身过,阔步自融通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