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未来的孩子:制造、编程与创造力

作者:蒲实

2018-09-26·阅读时长13分钟

219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60个字,产生2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Scratch编程语言的发明者米切尔·雷斯尼克 (王旭华 摄)


“小创造”发生在日常生活里

我的儿子是乐高(LEGO)迷。在家完成了一系列按图纸步骤进行的拼装工作后,他加入了一个机器人俱乐部。在俱乐部里,他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机械结构和原理,比如制作有发动装置的汽车、搭建一座吊桥等。在制作中,他实践了诸如弹簧、杠杆、轮轴、四轮驱动等一些物理常识。刚开始,老师有一个模型让他们来模仿制作外观;逐渐地,除了核心机械原理部分,其他的部分都由他们自己来设计和完成。我的儿子通常设计得很简陋,但他自己乐在其中,津津乐道于新增添的每个小部件、小功能和探索实现的每个微小动作。他还没有开始编程,只是在每次课间看着别的大孩子在展示区演示自己的作品,感到跃跃欲试。那些作品很接近机器人。我还记得有个孩子做了一条滑行的蛇,每当把手靠近它,它就会伸长脖子,低吼着张嘴露出尖牙,两只眼睛亮起红灯,对准手咬过来,很生动。他们使用的编程语言叫Scratch。在儿子学校的家长群里,这个软件逐渐被父母们越来越多地谈论。

前段时间,我见到了Scratch编程语言的发明者米切尔·雷斯尼克(Mitchel Resnick)。原来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有一个正式头衔,叫“乐高派珀特学习研究教授”。他个子很高,有一圈文雅的胡子,声音洪亮,很会讲故事,像一位作家。30多年前,他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毕业,成为负责硅谷报道的记者。1982年,他在美国计算机博览会上遇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派珀特教授是一位数学家,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去日内瓦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合作研究知识的创造和构建。通过观察成千上万名孩子,皮亚杰发现孩子是通过与人和周围事物的日常互动来建构知识的。“知识不会像水倒进花瓶那样倾注在孩子身上,相反,孩子在与玩具和朋友游戏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创造、修正和测试他们自己关于世界的理论。”瑞士那时是儿童发展的革命中心。皮亚杰把孩子视为知识构建者,认为孩子的想法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种革命性想法深刻影响了派珀特。

派珀特从瑞士到麻省理工任教时,麻省理工是刚兴起的计算机技术革命中心。他用了几十年时间,把儿童成长与计算机这两种革命结合起来。雷斯尼克说,那时一台计算机要数十万美元,但派珀特已经预见到计算机会成为每个人,包括孩子都能使用的工具。和那些让计算机辅助教学、扮演教师角色——向学生传授指令和知识、进行测验和测量学习效果的想法不同,派珀特提出,计算机不是教师的替代品,而是一种新的表达手段和制造事物的新工具,通过计算机,“可以让孩子创造性地表达自己”。雷斯尼克被派珀特的愿景深深吸引。在计算机博览会相遇的第二年,他就搬到麻省理工,与派珀特一起工作。派珀特那时已开发出给孩子的编程语言LOGO。雷斯尼克告诉我,LOGO最初是用来控制物体运动的,比如控制一只半球体包裹着电子部件的机器人“乌龟”的运动,“然后大家想,何不让孩子编写程序在物理世界制造和控制物体呢?”。他们开始把LOGO和LEGO联系起来,通过LOGO的编程建造LEGO。派珀特曾想象,要让孩子用计算机画画、创造游戏、控制机器人和创作音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真的把LOGO编程语言与乐高积木联结起来,让这个远景变成了现实。

文章作者

蒲实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198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贾樟柯的电影江湖

个体 时代 时间

765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