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晨野
2019-03-11·阅读时长14分钟
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古典音乐大师课,我是袁晨野。
人家都说声乐和钢琴是黄金搭档。所以我今天也请了我的太太前中央乐团的钢琴家许红女士跟我一起跟大家一起交流。
“大家好,我是许红。”
我们两个一人负责一摊,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圆球,把我们这个曲子做得更圆满一些。我们今天不是一个音乐会,也不是一个演出,而是要把这个曲子剖开,从它的背景、人物、技巧,从我自己这么多年的感受,给大家一起来分享背后的故事。
男中音这个说法是来自于法语的Baryton,它的意思就是说男生自然说话的一种声音。我们的播音员、男主持人基本都是男中音。
我们觉得现在的男中音分类越来越小,基本上可以分为抒情的男中音、戏剧男中音、威尔第男中音。戏剧男中音有很多,比如说像唱瓦格纳(威廉·理查德·瓦 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 年,德国作曲家)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荷兰语:Der fliegende Holländer),《纽伦堡的名歌手》(德语: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英语:The Mastersingers of Nuremberg),包括一些写实主义的歌剧,比如说像《托斯卡》(《Tosca》)里边的警长斯卡皮亚(Vitellio Scarpia)。
▲ 《漂泊的荷兰人》剧照
抒情男中音也有很多,比如《魔笛》里的帕帕基诺,《斗牛士之歌》的斗牛士,当然现在斗牛士很多用戏剧男中音唱。
威尔第男中音顾名思义都是唱威尔第(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 年,意大利作曲家)的这些大的作品人物。可以说威尔第给男中音的声部做了巨大的贡献。因为如果没有威尔第写的这些作品,这20多部歌剧里边栩栩如生的唱段,男中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一个地位。比如说像《弄臣》(Rigoletto)、《纳布科》(Nabucco)、《假面舞会》、《游吟诗人》、《福斯塔夫》、《麦克白》(Macbeth),这都是第一主角的男中音,但是现在差别很小。
▲袁晨野在圣路易斯歌剧院制作的《弄臣》中扮演里戈莱托
这一节,我想跟大家聊一聊著名歌剧《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分享我对歌剧的理解。
旁白:歌剧,起源于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是一种综合度非常高的艺术门类,包括戏剧、舞美和声乐艺术。
根据音域和音色的高低不同,歌剧中包括高音、中音、低音等不同角色。在很多歌剧中,男高音都是主角。但也不乏一些作曲家为男中音所写的纵横全场的咏叹调以及经典角色。例如歌剧《弄臣》中的里戈莱托,《魔笛》中的帕帕杰诺等。《斗牛士之歌》正是歌剧家比才所写的一首非常经典的男中音咏叹调。
《斗牛士之歌》选自法国歌剧《卡门》。《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年,法国作曲家)写于1874年的歌剧,由他儿时的伙伴阿莱维(维克·阿莱维,1799~1862,法国作曲家)和梅拉克(亨利·梅拉克,法国人)编剧改编自梅里美(普罗斯佩·梅里美,Prosper Merimee,1803~1870 年,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历史学家)的小说原著。《卡门》于1875年的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斗牛士之歌》出现在剧中的第二幕,地点是塞维利亚郊外靠城墙的,名字叫野百合的小酒馆中。
▲乔治·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
时间已近午夜,江湖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聚集在这里,有军营里的军官士兵,还有来自山里的走私犯,当然最多的还是当地的吉卜赛人。卡门和他的两个女伴弗拉斯蒂达、麦赛德斯也在里边。幕起的时候,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弦乐和竖琴的这种简单的伴奏当中,两支长笛奏出了异国色彩浓厚的曲调,巧妙地表达出酒馆里放荡热闹的气氛。
(演奏)
有两个吉卜赛女郎随着音乐在跳舞,卡门也来了,她也加入了这个舞蹈,不光加入了舞蹈,她还唱出了著名的《吉卜赛之歌》。随后她的女伴也加入,三人联袂合拍狂舞,舞蹈越来越快、越强,歌声结束后,乐队又疾风暴雨式地延续着疯狂的情绪,人群旋转着,跳跃着,欢笑声,铃鼓声交织在一起。大家可能熟悉这段音乐,因为是著名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年~1908年,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用这个主题写了《卡门主题幻想曲》,《吉卜赛之歌》就是结尾。这首歌能够把人从座位上掀起来,你根本坐不住,这个音乐太伟大了。
那么在这一段之后,卡门的朋友,小酒店的老板李拉斯帕斯蒂尔告诉大家说,“军官先生们,打烊的时间十分钟之前就到了,市长又得找我麻烦了。” 客人正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外边传来了人群的欢呼声,“斗牛士万岁!埃斯卡米欧万岁!”军官就出去了,看看怎么回事。一看外面是有火炬的游行,就是为了格拉纳达最有名望的斗牛士埃斯卡米欧,咱们简称他为斗牛士。斗牛士在大伙的欢呼声中举行这样的一个游行。为什么他这么伟大?因为大家说没有另外一个斗牛勇士能够像埃斯卡米欧,用这样漂亮一击的手法就能把公牛打倒在地。所以他太有名望了,太受欢迎了。
我们在排歌剧的时候,导演总说斗牛士进来的时候,你们大家得踮起脚尖表示崇拜,像对待乔丹、梅西那样,或者把他们俩再加上迈克尔杰·克逊、Lady Gaga这种感觉才对,所以我们演戏就是这样的,你替别人演戏,才能衬托出斗牛士是受欢迎的,这是靠别人的反应。
就这么有名的一个人,所以大家都说斗牛士先生能否赏光来我们这里和我们干一杯,接受我们对你的祝贺,斗牛士爽快地就答应了,伴随着“埃斯卡米欧万岁!”一起走进来,这时候本来都要离开的客人们,还有吉普赛姑娘们全都站起身来欢迎他。斗牛士这个时候举起酒杯唱出了这首豪放雄壮的斗牛士之歌。
(演奏)
速度是Allegro moderato,中庸的快板,四分音符等于108,听到的是F小调。唱到的是“朋友们让我高举酒杯,感谢大家对我的欢迎,因为斗牛的人和诸位战士们,我们都从战斗中得到快乐!”这样的钢琴的伴奏,非常有节奏感,完全是伴奏式的,一点都没有喧宾夺主。而男中音的旋律则是朗诵式的平稳的曲调。
在第三小节的时候,在平稳的曲调当中,第三小题的第一拍又巧妙地加上了一个八分音符的装饰音(用来装饰旋律的临时音符),听起来感觉出人意料,但是又符合西班牙舞曲的特点。第一句过去后,在说“勇士和诸位战士们”的时候,它就突然变成了节奏鲜明的切分音(改变乐曲中强拍上出现重音的规律),“叭叭叭叭=”听起来又非常的潇洒帅气。紧跟着旋律又大气了,“斗牛的勇士和诸位战士们,我们都从战斗中得到快乐”这部分又唱得大线条了,非常优雅的这种感觉。
伴奏在这部分是用跳跃的16分音符的三连音,请许老师弹一下。
(演奏)
伴奏的跳跃,16分音符和斗牛式的大气的旋律交织在一起,非常有图画感,非常生动,增加了主角威严的感觉。
下面一句旋律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只不过它描述的是斗牛场上的观众说到他们情不自禁地大声喊叫,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唱)
“今天正是个狂欢的节日,在斗牛场上坐满了观众,有的在喊叫,有的在吵闹,他们都情不自禁大声喊叫!”不过这不只是一个小高潮了,小高潮以后乐队跟着男中音演奏相同的旋律,情绪上也稍微放缓了,但是这只是大戏开幕的前奏。随着乐队连续演奏的16分音符的三连音向上,场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唱)
这时候歌剧史上最被人熟知的旋律出现了,不管你是不是歌剧爱好者,可能在大街上都曾听到过这个,也能吹几句口哨,“啦啦啦”唱几句,对不对?这是最有名的一段旋律。斗牛士唱到这段旋律的时候,全场也跟着他一起唱,包括卡门,卡门也被斗牛士所吸引了。当斗牛士唱“在英勇战斗中,有一双明亮黑色的眼睛在注视着你”时,他注视着卡门,卡门也注视着他。
斗牛士旋律太有名了,它在歌剧当中起到核心的作用,那么斗牛士之歌旋律下面接的是什么?在序曲当中大家别忘了歌剧不是叫埃斯卡米欧斗牛士,歌剧的名字叫《卡门》,卡门才是主角。她的命运除了跟斗牛士有关的旋律以外,更多体现为一个悲剧的旋律,斗牛士旋律结束马上就进入宿命的主题。
▲袁晨野在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卡门》中扮演斗牛士
(演奏)
听到定音鼓!斗牛士和卡门的主题,大家可以听到不祥的感觉,这也象征着卡门爱情的悲剧。宿命的主题在歌剧的每一个幕之间都出现过,每次出现的时候,卡门和男主角唐•豪塞心理情绪环境都在变化。
在第三幕结尾,悲剧的主题再次出现的时候,选择斗牛士听从心灵的呼唤和自由还是在唐•豪塞的威胁和恐吓下跟随他,即使就像卡门这样一个有着极强的个性,有自主能力的人竟然也出现了一丝徘徊。但是随着斗牛士在幕后再一次唱起了歌曲,真正呼唤刺激了卡门,卡门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跟随斗牛士听从心灵的呼唤,奔向自由。
第四幕,在全场观众高唱斗牛士主题,欢呼斗牛士击倒了公牛的时候,卡门也在斗牛士的旋律和宿命主题的转换当中迎向了唐•豪塞的短刀,实现了她“不自由毋宁死”的诺言。
为什么斗牛士的主题曲不仅是好听上口能够记得住,其实它跟人物的命运性格也息息相关。刚才说《斗牛士之歌》的第一段中间,还有一段间奏是跟前奏一样的,其实第二段采用的旋律跟第一段也没有区别,伴奏织体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斗牛士有点故作神秘地、故弄玄虚地用这种短促的说话语气描绘斗牛场的景象。
突然间大家都不作声了,都静了下来了,出了什么事?然后它用和第一段相同的切分音与大句子回答说,“就在这个时候从铁栏中冲出了一头公牛,它凶猛地在场上奔跑,冲倒了一匹马和马上的骑士,观众在呼叫,好啊,公牛也在咆哮,在满场飞奔,又冲过来了”。
要注意几处描绘公牛动作的地方要唱得短促准确,在公牛又冲过来的时候,达到第一个小高潮后,叙述还在继续。我们先把第二段开始的这一部分再温习一下。
(演奏)
间奏和前奏完全都是一样的。斗牛士有点吹牛了。
(唱)
这时候说“斗牛场上都是血,公牛咆哮着拼命地想抖掉它身上的扎枪,把这个长矛手也给冲得人仰马翻,所有的人都吓跑了,跳出了栅栏,感觉暴风雨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埃斯卡米欧又出现了,一切都风平浪静,感觉就像在台风的最中间的台风眼。他泰然自若,又唱了斗牛士的主题,唱完后合唱队又随着跟他一起唱,唱到斗牛勇士“斗牛勇士快准备,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等着你”的时候也是一个终止式,终止式之后由三位女士先引出了补充终止,唱的词是L’amour爱情,然后斗牛士来回答。他用的曲式都是用模进,调式用属-主-属-主。
当卡门进来的时候,是用一个降五音的属七和弦,然后到主和弦,降五音的属七和弦听起来非常地不稳定,也非常地奇特,与她前面两位的女伴完全不一样,给了卡门独特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一定需要下面的接招,一定要迎上去,就像女士向你伸出了手,你作为斗牛士这样的一个绅士,一定得接过去一下,就把卡门和斗牛士之间的关系给拉近了,这样一个感觉。
(唱)
这就是著名的《斗牛士之歌》!众星捧月啊,所以我们作为男中音来说,一般的角色都没有这样的一种特权。男中音演的角色一般都是老人或者反面角色,受气尤其受男高音的气,经常在跟男高音争夺女主角的战斗中败下阵来。但是这首歌曲不一样,在这首歌曲中我们是中心,我们是大明星,而且可以说叫不吃力但是讨好。二幕唱了咏叹调,三幕再来个二重唱,四幕再穿上斗牛士的服装光辉地出场。
当然要想成功,这个斗牛士咏叹调太重要了,法国的传统历来是用一个抒情的男中音来唱埃斯卡米欧,你可以看到很多法国的老一辈歌唱家、指挥家,都是选抒情的男中音来唱这样的一个角色,而现在有一种潮流就是用戏剧性的声音,用低男中音甚至男低音来唱,为什么呢?我觉得可能是有这么两个原因:一个是现在的剧场是越盖越大,乐队也越来越大;第二点就是从观众的角度,现在听惯了影视这种Hi-Fi的音响或者是电声的东西,他在歌剧院里也期待着听到那样的一个饱满的大的声音。这一点可能是很多剧院现在用低男中音或者男低音来唱这首歌曲的原因。
唱这首歌曲在前面两遍的时候,第一句到了低音的时候,可能会担心声音传不出去听不见,但是我觉得不要想,就把它当成一个大的句子来唱,要像说话似的朗诵似的,带着大的这种线条,脑子也要非常冷静和统一。大脑给声音跟身体传递的信息就要一气呵成,从上到下这样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就是在音乐会和歌剧当中唱这首咏叹调是非常不一样的。因为在歌剧当中斗牛士会有很多的调度和动作。比如说我们在国家大剧院演的这一版,由美国著名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Francesca Zambello)制作,那么他就给斗牛士设计了很多西班牙式的舞蹈动作、斗牛动作,所以你要把动作做好,同时还要顾上唱,跟乐队在一起把词说清楚,那就不太容易。说起斗牛的时候,还要有一个从桌子上跳下来跳上去,从楼梯上走下来把帽子扔出去的动作,类似这样的动作很多。
在音乐会当中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所以演全本歌剧的时候人物需要有着充沛的精力,有着比较灵活的身体素质,因为他到第三幕的时候还要跟唐•豪塞他的情敌有打斗,所以这两个部分在形体上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
我唱过很多次《斗牛士之歌》,歌剧也唱过很多次,也唱过这个的中文版,我觉得中文版翻译得也非常好,能够把气氛抓住。在1995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我用中文演唱了斗牛士的片段,主要是主旋律的那一部分。
(唱)
▲ 袁晨野
旁白:西方歌剧起源于佛罗伦萨,因此最初意大利文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歌剧的正统语言。但随着歌剧传入英国、法国等国家,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后,民族语言开始逐渐广泛应用于各国歌剧。很多歌剧在各国演出时都会有本国母语的改编版本。例如中文版的《斗牛士之歌》。歌剧语言的丰富多彩是歌剧的魅力之一。然而,对于歌剧演员来说,想要唱好歌剧,语言关却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
西方这些经典歌剧作品以意大利语写的最多,还有法语、德语、俄语、捷克语、英语,这些语言我也全唱过。1996年,我在国内已经小有成就了,还选择出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能够再上一个台阶,希望还能够再学习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经验,有更多对歌剧和古典音乐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解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就是来自于语言。因为我通过出去比赛、演出,知道听表演的人可以不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作为唱的人你不光得明白,还得变成自己的东西。观众虽然听不懂,但是他能够感受到,所以你首先要先把这个词,把语言说得准确有表现力。
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是人交流的工具,而所有的音乐形式当中只有声乐存在这个问题,其他器乐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对我们声乐演员来说,在国外最大的挑战就是语言。你必须要明白,还要表达出来,还要自然,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来说,能做成这样就是非常难得。
我到现在已经在近40部歌剧里面扮演了主要角色。有的时候一个歌剧里面有两个角色。像《卡门》斗牛士里边这样的音乐,能够把这样一个世人皆知的主题以不同的诠释方式带给大家不同的感受,我每次演的时候还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观众总是抱着热情期待着斗牛士光鲜的出场。
演完《茶花女》的那种感觉和斗牛士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茶花女当中的老父亲,是法国普罗旺斯的一个中产阶级人物,想的都是儿子和女儿的婚姻命运。他的那些想法和斗牛士肯定是完全不一样。
我觉得这也是歌剧的魅力,戏剧的魅力。你可以在台上表现生活当中你可能觉得你很向往,但是不是那样的人。你可以把你的一个幻想也可以叫fantasy(幻想)实现,这也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歌剧演员的魅力,所以说创造新的角色,包括重复地演出那样一个角色,对我来说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有人说男中音越老越吃香其实是相对的。因为你虽然岁数增长了,跟大多数男中音所塑造的人物年龄比较吻合,但是这些复杂人物的演唱并不是那么容易。比如说一些著名的父亲角色,像《弄臣》、《茶花女》、《纳布科》这些都是很难的,他们都是第一主角的,所以你要保持一个身体的状况,良好的声音状况,还有坚强的神经。
▲袁晨野在歌剧《纳布科》中饰演纳布科
说起来,年龄和人物的这种关系还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比如说像莫扎特,《魔笛》里的捕鸟人,这些角色在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唱,你随着声音成长到一定程度,这些角色可能就离你远了,你可能就要慢慢放弃了,更重要的是还有那么多复杂的人物可以去塑造。
当然有很多人是抒情男中音,他唱不了威尔第或者瓦格纳的这些角色,他怎么办呢?我觉得他可以一直唱这些抒情的角色,可以在音乐会上唱,比如说像斗牛士,还有理发师,我在音乐会上永远都是唱这些的。因为观众理解,它与观众的互动效果也更好。除此之外,我觉得演歌剧,永远都要把音乐会当作另一条腿来走路。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1883年)
德国作曲家,著名古典音乐大师
歌剧是音乐王冠上的明珠,现在已经走到了中国。我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能够坐下来静静地思考我演唱的歌剧和歌曲,能够把我的感受写下来,传授给大家,跟大家探讨艺术。
好的,这一节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大家可以在文稿中查看。下一节,我将同大家谈一谈《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非常著名的唱段《快给城里的大忙人让路》,分享我对作曲家和剧情的看法。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发表文章5篇 获得62个推荐 粉丝73人
旅美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