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冬婷
2017-11-1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18个字,产生28条评论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134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自然、人性与新经济
771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肥宅人划线
08-13 15:48
陈炎冰认为,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其实是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
08-13 15:47
山水之间147划线
03-19 19:54
20世纪,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再加上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导致空间大幅度扩张、人口高密度聚集和异质性的生活方式,城市逐渐开始了郊区化,并在不同国家表现出多样性。欧洲的后工业化特征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形成众多的卫星城;美国则表现为分散的、无中心和网络化的城市群。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明显的“逆城市化”趋势,城市带和城市群范围越来越大,但大城市并没有明显增加和扩大,人口和资源开始流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从数量上来看,美国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占城市总数的98.3%,而且一直在增加。
03-19 19:37
中国的城镇化在国际上并没有对应的参照系。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8%到2016年的57.35%,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百年的城镇化历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具有典型的突变性和特殊性。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陈炎冰认为,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其实是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尤其是2000年以来,表现为外部资本和经济介入的大面积城镇化,内部结构则表现为大城市急剧扩张、小城镇经济提升缓慢;大城市繁荣,小城镇衰落;大城市人口拥挤,小城镇人口稀疏;大城市增长强劲,小城镇发展乏力。最终,从小城镇底端到大城市高端,人口、资金、技术、产业等全部呈现出与城镇体系结构
02-20 17:13
从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城市开始,城市化一直意味着一种能量聚集,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消费功能高密度地凝聚在地域中心。在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正如19世纪末提出“田园城市”的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和他的后世追随者所意识到的,这种城市化可以被整个区域范围内蔓延的城市化所补充或替代,而且有可能开创一个集合农村和城市优点的人居环境。事实上,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从中心向边缘发展的趋势,即“逆城市化”现象。 尽管城市就像一个机器那样运转,长期以来政府的目标就是追求增长——更多的人口、更多
02-20 17:12
138*****478划线
11-14 13:55
理想小镇的原型,可以回到20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一是小规模、小尺度;二是自给自足的城市功能和慢节奏生活;三是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田园式组团布局、便捷的交通网络、公平的社会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至于后世的芒福德盛赞这一理论,“20世纪我们见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一是人类得以离开地面展翅翱翔于天空;一是当人们返回地面以后得以居住在最为美好的地方”。 在现实
理想小镇的原型,可以回到20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一是小规模、小尺度;二是自给自足的城市功能和慢节奏生活;三是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田园式组团布局、便捷的交通网络、公平的社会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至于后世的芒福德盛赞这一理论,“20世纪我们见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一是人类得以离开地面展翅翱翔于天空;一是当人们返回地面以后得以居住在最为美好的地方”。
11-14 13:54
从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城市开始,城市化一直意味着一种能量聚集,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消费功能高密度地凝聚在地域中心。在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正如19世纪末提出“田园城市”的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和他的后世追随者所意识到的,这种城市化可以被整个区域范围内蔓延的城市化所补充或替代,而且有可能开创一个集合农村和城市优点的人居环境。事实上,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从中心向边缘发展的趋势,即“逆城市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