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个外来人士的小镇生活指南

作者:蒲实

2017-11-22·阅读时长16分钟

198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215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德国柏林西南郊区斯蒂格里茨-策伦多夫的郊外,前来沐浴、游泳、晒太阳,享受闲暇时光的柏林人

镇上开了一家咖啡馆

最近镇上开了一家咖啡馆,叫“和平咖啡馆”,就在镇中心广场的对面。对我所住的京郊小镇小汤山来说,这可是个新事物。五年前搬到这里来的时候,镇上还没有咖啡馆。最有名的食物是讲礼村的驴肉,咸味力压所有其他味道,非常质朴,但物美价廉,几十元管饱。或者是每年国庆长假期间我住的社区(一个略微别扭的舶来词)组织的秋日烧烤。在葫芦河畔摆开几米长的烤架,几百支羊肉串气势磅礴地并排烤着,袅袅油烟消散在寥廓的小镇天空里。烧烤会上通常还有北方涮肉。大铜锅烧着煤炭,沸腾的汤里煮着小镇上餐厅送来的内蒙古肥羊。每次用小碗乘几片镶着脂肪花边的卷曲着的羊肉,浇一勺麻酱,我就意识到我已生活在北方干爽的秋日暖阳下。

不得不说,我是这个小镇的外来者。过去我在成都的市区长大,现在说是从成都迁徙到了北京,从西南地区跨越了胡焕庸线来到东部,转念一想,才发现原来是从二线城市的市区迁徙到了超一线城市的郊区小镇。我这样描述,好像就已经隐含着一些二元对立的等级观念:一线,二线;城区,郊区;城市,小镇。其实不是“好像”,简直是很露骨的。我试图渲染出一种德国人说起“温泉小镇巴登-巴登”那样富有历史感的田园牧歌色彩,帝王气息萦绕,远离尘嚣,隐匿而富裕,但“温泉小镇小汤山”还是现实主义地落在了等级体系的窠臼中。

现在镇上竟然开了洋气的咖啡馆,我将其视为某种看不见的力量自我显形的“现象”。有一天下午出太阳了,我决定骑车去镇上喝杯咖啡。从地下室里推出山地自行车,骑上地下车库的斜坡,然后沿着小区茂密的树林骑行。梧桐、榆树、槐树、枫树和银杏的树冠都被染成了层层叠叠的金色,灿烂得辉煌;鬼爪槐依旧绿油油的向下耷拉着满身的枝条,只是绿色已褪去了春夏的润泽;柿子、山楂和海棠红晃晃的果实闪耀在树叶中间。快到大门的时候,有一潭碧绿的湖水,亭台掩映在疯长的芦苇中,枯黄色在阳光下从容地泛着苍凉的光。有些时候,特别是在文学作品里,小镇是与一岁一枯荣的草木相连的,但通常都有一个庭院和一幢普普通通的别墅,容纳安宁的童年和与世无争的老年。从我的这段描写里,你一定读出了小汤山镇上有一些满足这种想象的居住地。的确,这段骑行的路程里,除了一草一木,我所见的还有藏于它们中间的别墅,人为营造出一种北美生活的园林效果。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些居住地像封闭又彼此隔绝的孤岛一样,漂浮在小镇上,分离出一个个根据想象营造的世界和一个自然生长的现实世界。

骑了大概一公里,出大门,如果向右转,大概100米左右,就是北六环高速的入口。个别时段这个入口会有拥堵,私家车混合着货车,在这里淤积成一团。一过入口,转过一道两边树林茂密、风景如画的大弯,就可以飞驰在通向城市的高速路上了,车速通常在进入五环四环之后才会因拥堵而缓慢下来。我曾在早晨5点半出发去东三环的亮马桥办事,一路畅通,20多分钟即达,罕见地体验了一次美国式郊区生活。周末,大量的私家车从这条高速公路上涌入郊区,我所在的小区里也冒出很多平时看不见的人家来。大多数人在城里的公寓度过工作日和学习日,周末和假期则来郊区别墅度假,耕种着各自的花园,晚上再开一场露天派对。

不过要去镇上新开的咖啡馆,此刻我应该向左转。这是一条通往小镇中心的两车道小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被车道压缩得很窄。这种修路的思维,反映出道路设计者已经默认我们是个“车轮上的国家”了——在几乎人人都有私家车的美国,小镇的道路分配才是这种比例;行走在那种小镇狭窄的人行道上,是很引人注意的行为,以至于常会有人停车下来问要不要搭车。小路一侧,是一片100多亩的苗圃。我搬到这里的时候,苗圃还没有围栏,柏树、白皮松、马尾松、大小叶黄杨无忧无虑的生长着,现在规规整整地被圈了起来。几年过去,那些小树苗已不知不觉长成了秀美的树。在小汤山打车,如果遇上本地司机,时常会听到些这片苗圃的传说,“那片苗圃里发现过好几次尸体,都是过了好久才发现的,案子基本没破”。这些未经核实的口口相传让那片苗圃在我意识中罩上了些不可告人的隐秘色彩,以至于有一次我发现一辆小黄车躺在苗圃深处的树林间,便不自觉地想象了一出小镇上的凶杀案——就像阿加莎·克里斯蒂所描写的平静小镇的罪恶一样。

可惜我从未目睹过什么罪恶。在我眼皮子下发生的最能让我产生遐想的事件,就是小镇广场前那条修了又挖、挖了又修的路,造成交通不便的修路工地就那么横陈在镇中心一两年。镇上的人私下议论说,在这一修一挖之间,一笔笔工程款就落进了与镇领导沾亲带故的关系户工程队的腰包。这些都只是传言,没有任何证据。但就像所有小镇一样,传言是生活的重心之一,笼罩在现实之外,又与它若即若离。

骑过那片苗圃,再骑过一片新建的回迁房,再骑过小汤山小学,镇中心的咖啡馆就要到了。小学宽敞的操场上响着喇叭,老师正在组织孩子们排队放学。学校外面停着一排蹦蹦车,都是等着接孩子的老人。这所公立小学在北京市排不上什么名,就读又需要户籍,所以在这里读书的,基本都是镇上居民的孩子。在小汤山小镇不远的北七家镇和南邵镇,有一些学费较为昂贵的名牌私立学校,比如王府学校、汇佳学校等。那些住在孤岛般漂浮在镇界内的别墅社区里的人,基本把孩子送进这些私立学校,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双重隔绝。这些地理位置落于小汤山镇地界内的“高档住宅区”,好像还没有什么机会和这个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小镇发生什么实质性的紧密联系。城里人看中了这儿的温泉、果园、自然环境和休闲生活方式,但人们的迁入和房地产的开发却还未让小镇换上新颜。经过房价疯狂上涨的2016年,小镇的商业别墅动辄身价千万,小镇的时间却并没有因此加速,依旧悄然缓慢流动着。

文章作者

蒲实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98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小镇中国

自然、人性与新经济

771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