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征稿· Wewrite+生活书店

作者:舒影

2017-11-30·阅读时长3分钟

568人看过

我的孩子还很小,我真不知道以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的家长。微信里订阅了很多育儿公众号,有一天突然看烦了,“成长树”、“一小时爸爸”、“凯叔讲故事”头条推送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啊?那些所谓的爆款文章都是一个套路,上来就是“1、2、3、4”几个阿拉伯数字标开的道听途说来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最后看似深沉的总结一下就结束了,没有一点真诚,制造的都是焦虑。反倒是“钱儿妈”和“年糕妈妈”的文章,非常真实,只写自己家的孩子的成长感悟,这才是一等好文章。看的时候我经常在问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养育孩子?我小时候又是被怎样养育的?

我的作文从小学到高中都还不错,我觉得这可能与我父母从来不限制我读课外书有很大关系,家里的书房常年敞开,想看什么就自己挑,依然记得初一时候突然发现书架上还有一套世界文学名著,它们和配套的老电影一起,就像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后来有了零花钱,基本也都花在买书、买碟片上了,甚至到了高三最紧张的时候,我还在看《教父》。后来我在怀孕时看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发现她也是力荐用这个办法提高作文水平,才感叹我父母的高明。在那之后,我又买了很多育儿的书籍,比如尹建莉的另一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李雪的《当你遇见一个人》、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一方面自我疗愈,一方面看能不能让我的新生命有一个更幸福更自由的家庭环境,后来发现也不能尽信,在实际照顾娃的过程中,特别是小婴儿阶段,以“恶魔”时间居多,“天使宝宝总在别人家”,她不会一直乖乖地听你念书,不会立刻听懂你的要求,她会用吃喝拉撒睡和哭闹撒娇来打断你的思路和完美的计划,这些更多的都需要耐心和等待,更何况提倡“爱与自由”的人在微博上照样跟意见不同的人掐成乌眼儿鸡一样呢。不过我真的是从有些书里学了不少,开了不少脑洞。比如我数学不太好,读了《最好的蒙氏教育在家庭》系列后,我决定先按书上的游戏方法给娃一个更好的数学启蒙环境;比如我财商不高,在读了《小狗钱钱》后,我自己开始学着理财,并打算以后也这样教孩子;我喜欢画画,但是每每看到国外那些想象瑰丽的绘本时,都自叹不如,才明白绘本最重要的是要有童心、有孩子的视角,我希望日后能画出从女儿视角讲述的自己的绘本——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理念,既然我现在知道了,我为什么不试着做做呢?
有时候也很迷茫,看不懂周围人的疯狂。起码在我小时候,从来没有父母陪写作业的时候,记得一开始我也是习惯拿不懂的问题问父母,后来爸爸说了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现在的课程我们还能辅导,等你到了高中、大学,还能辅导你一辈子吗?”从此养成了尽量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向老师提问的习惯。以前也没有学区房的概念,看看现在的房价——没错,教育是要投资,问题是我的投资并不是在教育事业上,而是被房产商赚去了?我上小学时,也有奥数班,那时是老师挑选的学有余力的孩子参加的,但是似乎不跟升学挂钩,在我上初中、高中后,奥数辅导班曾被严令禁止,现在怎么又遍地开花,而且堂而皇之地和小升初荣辱与共了?我从小就最讨厌别人家的孩子来我家做客就是表演背诵古诗词,我开始背诵诗词是小学以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的,到现在我都能全篇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所以我依然无法理解让小孩在客人面前背诗词有什么意义?我是从小学四年级才开始学的英语,现在还自学了法语和日语,我又朋友还自学了拉丁语,看到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看原版书、听英语磨耳朵,有时候真的疑惑,在一个没有英语环境里学的外语,真的不会影响母语的组织和表达吗?会不会到时候发现这样长大的孩子连自己的想法都无法淋漓尽致地用任何一种语言表述?我一路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市里的好学校,却很少有做作业到晚上9点以后的记忆,周末经常出去玩,高三也没有通宵过,可是看现在的小孩竟然经常有小学就要做作业做到11点以后的,周末兴趣班排得满满的,又有几个能接触大自然的?我经常跟推销保险的朋友说,你们这个给下一代设计的健康产品是到80岁全额返还,按照现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作息习惯,只怕是40岁都难。她说是的,很多七八岁的孩子,父母准备给买保险了,却因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必须延迟投保。这不是诅咒,就我们这一代从大学开始有熬夜习惯、或者工作后开始要值夜班的人,过了三十都不得不感叹力不从心,更别提时不时地还有医生同行夜班后猝死的新闻见诸报端了,每次朋友圈给他们点上一根蜡烛,都觉得心惊胆战,万事皆空。所以有时候想问问虎爸虎妈们,如果拼娃要搭上健康的代价,你们还愿意吗?

文章作者

舒影

发表文章25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211人

窄路侧身过,阔步自融通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