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后浪图书
2017-12-01·阅读时长4分钟
文:拉菲·扎博
第一次在《星期日独立报》上看到彼得·布雷瓦的《利维坦》时——作为一个在90年代初徘徊往复于穿越大西洋的美国人,我往往是在飞往法国和英国的途中断断续续地看到这部作品——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声尖笑。才不过看了几回,我就清楚地知道这系列漫画绝对可说得上是当时被写过、画过、唱过、塑造过、演奏过、舞蹈过或是表演过的最佳作品之一。这种印象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也未曾减弱或变得暗淡。
什么?这可是自威廉·布雷克的全盛时期以来,英国出现过的最棒的真知漫画!
我原本就知道布雷瓦的大名——这是一个你不会轻易忘记的名字——因为就在大约十年前,我曾评论了一张他参与制作的唱片《邱园·隆河》(Kew. Rhone),事后他寄给我一张明信片,感谢我的好评,并指明那段被我誉为“充满智慧的超现实主义绝佳范例”的歌词:“皮尔的敌人,并非静止的动物,是隙间沉睡的色调”(Peel’s foe, not a set animal, laminates a tone of sleep.)——也是一段回文。不过事情就到此为止了,我们不再有更深入的接触,我也没有任何个人或者额外动机痴迷于他的创作。但我才刚这么做过。当我人在欧洲时,那不由自主发出的惊声尖笑就会以一周一次的紧凑节奏出现。在我找到《为爱闯天涯》电影碟片,或是说服朋友将漫画剪报寄来时,我就会觉得自己离他很近,并徜徉在路边草地间,呈现一种自由状态。
我也的确遇到过一些聪明、博学、有艺术品位的人,他们完全看不懂这系列漫画。对于这部明显到连刚开始接触漫画的人都可以看出其风格——假如可以归类的话——绝对是经典之作,他们的无动于衷常常令我不解。也许是他们对形而上学的幽默缺乏兴趣,或者是被其他星球的空气所致的过敏而困扰着,谁知道呢?可是他们却因此错过了当代最好的盛宴之一,也错过了一整个颠覆日常平淡乏味观念的系列。
这本合集略过了《利维坦》一些复杂的形而上学的黑暗篇章,虽然事实上本书正是以其中最怪诞的一幕作为开篇——用更为纯粹的喜剧氧气款待读者。一开始的几个部分就将这部漫画划定在较为世俗的心理现实上:童年的认知和不解、临时家庭宇宙学、父母的理解缺乏、手足相争。加之用猫来替代父母角色的设定,和压制家庭动力的宇宙性谜题,来更好地帮助这些发生了的超自然奇事站稳脚跟。
《利维坦》将我们带入到一个与其说是堕落、不如说是倾斜的世界中:空间滑移的领域、认知双关,以及无限悖论和双重理解打造的镜子大厅。它虽是怪异的,但终究并非是我们不熟悉的世界。
书中许多情节设计,让我即便是看过很多次依然忍俊不禁。
其中包括
将重甲机器人和哈姆林·加兰的诗结合在一起
口吐白沫的幽灵黑格尔现身讲解“兔兔的相反论题”
滑稽有趣的《汪声颂》篇(在此篇中,那只轻声细语、唱着赞歌、以竖琴伴奏的狗和他狂喜的听众反映了对所有物种身上虚荣、辛酸和生命限度的内在感受:总之整篇漫画都持续回响着被假设的卑微人性之基调)
还有利维坦完美的同义字幽默和灵活性(尽管大部分人就算想得出这些梗,也写不出猫说的那些让本书更为完美的台词),以及太多太多的优点
布雷瓦对精简的无尽天赋,在某篇关于关心三角帆剪裁的单幅漫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请注意:那些船是圆的,他对细节的表现意识从不放松)。他似乎也拥有对前意识记忆的精准了解,书中关于牛奶的炼金公式或许就是最贴切的例子。这一切都不像我在其他任何地方看过或读过的东西,真是绝无仅有。
布雷瓦的绘画风格多变,书中的画作从大胆叛逆的手绘风格,可变换到令人惊艳的美丽画面。这些变化总是恰如其分,有时还是打开一扇神秘之门的钥匙。
利维坦拜访地狱系列的第一篇中出现的“猫的新造型”,可以说就是一个绝佳的范例。布雷瓦在某个星期决定把猫画得不一样,这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只有一流天才才能把控好自由、简洁的角色动作的实例,同时,这也是不愿被狭隘的一致性所束缚的表现。
不久之后,再看这种转变不仅是一个显示出作者智慧的聪明例证,也是一次从容不迫的微妙提醒——不管是在生活中或是在时光流逝更快的漫画里,面对次要因素带来的意外挫折时需要泰然处之——漫画中所有事物的外表都受制于原因不明的突变——所以最好还是去追求那些超出变化干扰之外的持续性的中心本质。
布雷瓦坚持把精髓埋得更深,邀请我们走到舞台布景后面及更衣室里,去看隐藏在那里的戏装、面具和镜子,发掘出那些真正持久、要摆脱被某个名字固定化的东西(就改变了的猫来说,要注意的是:为了做这么明显的、随意的改变,又要让这种改变有所意义,你需要事先创作一个主要的叙事架构、角色和世界,以便这样的变动显得不那么突兀)。
《利维坦》有时的确造成了潜藏在事物表层下、认识论上的恐慌,因为这部漫画中的所有喜剧和隐含意义都在描述“发现自己活着”这种状态的怪异、危险和美丽——这能解释上述那些文艺人士对此无感的怪异现象吗?我真的无法确定。我在阅读这本漫画时,无一例外地都会得到解放之光和知觉的革新,日常的懈怠拖沓和工作上遭遇困惑的大脑也因此复苏重生:布雷瓦笔下的婴儿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了鲜活的剧本。
可是——除了我们都是徘徊在变化多端、难以辨认的世界中的无脸婴儿,只带着一只猫作为守护神这个明显事实之外——老兄,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啊?就如同上帝在另一本出版物中提出的询问:“你能用鱼钩钓上海怪利维坦吗?” 答案呢,我想,肯定是一声响亮的“不”。知识的莽夫永远无法拥有先见之明。言语无效,时光交替,妙不可言。海怪利维坦在它的原生深海里潜泳,在连绵的海绿色浪层中闪耀发光,用它光泽的罗纹鱼鳍控向,送出阵阵智慧的光芒。
拉菲·扎博 (Rafi Zabor),纽约音乐评论人、音乐家及小说家。著有作品《熊回家》(The Bear Comes Home)。
*本文为该书引言,标题与内容有轻微改动。
发表文章42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01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