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国际女童日|义务教育下,为何很多女孩上学还是那么难?

作者:吴丽玮

2020-10-11·阅读时长4分钟

952人看过


文|吴丽玮
这一周,很多国家的政要职位被年轻女孩们临时接管了。
一个名叫阿瓦·穆尔托的16岁女孩出任了芬兰的一日总理。该国去年当选的85后女总理桑娜·马林本身就很出圈,她成长在一个女同性恋家庭,是家里第一个读大学的人,她也是芬兰历史上第三任女总理,由她领导的芬兰中左翼联合政府中,五个党派的领导人都是女性。这个位置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女权色彩。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7日,芬兰赫尔辛基,作为女性权利运动的一部分,16岁的阿瓦·穆尔托Aava Murto当天担任一日总理。(图|人民视觉)
除了总理之外,还有几个十几岁的女孩在一天内分别接管了芬兰的杂志、大学,以及“愤怒的小鸟”所在的罗威欧娱乐公司,她们共同参与的是一个名为“女孩接管”(Girls Takeover 2020)的国际项目计划,旨在每年10月11日的“国际女童日”时,鼓励全世界的女孩勇于承担领导角色。
除了芬兰,多米尼加、肯尼亚、巴拉圭、秘鲁、苏丹、越南等国的政府高层也都有十几岁的女孩临时担任首脑,除了完成一些会议和日常工作外,她们都针对今年“女孩接管”项目关于女孩在科技面前的平等权利,展开了演讲。
比如芬兰临时总理阿瓦·穆尔托说道,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男孩在新技术面前更具优势,这会让女孩在掌握相关技能时感觉更加吃力,“未来90%的工作都将倚赖新技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相关的能力,这对于贫困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自2012年以来,促进女童赋权,实现她们的人权,一直是联合国“国际女童日”的宗旨。联合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15至19岁的女童中,有近1/4的人既没有工作,也没有受过教育或培训,而在同一年龄段的男童中,这一比例只有1/10。根据预测,到2021年,世界约4.37亿妇女儿童的日均生活费不足1.9美元。同时,全世界1/3的妇女经历过身体暴力或性暴力。至少有60%的国家仍然在法律或惯例上歧视女儿继承土地和非土地资产的权利。
尤其是在新冠病毒暴发以来,全球妇女儿童的问题状况变得更加严重,有4700万妇女儿童因新冠病毒陷入了贫困,同时暴力侵害妇女和儿童的情况也与之加剧,女童因为学校关闭而永久离开学校的问题也成为联合国关注的重要议题。
关注女童本身就是全球性别平等行动的一个延伸,提高女童受教育比例更是改善世界经济状况和社会面貌的一个基点。
世界银行早在三十年前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为未来的增长和进步所进行的最好投资,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对女孩实施教育。”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更懂得医疗保健与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尼日利亚和菲律宾所做的研究表明,母亲所受教育在决定婴儿死亡率方面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弥补由于社区没有医疗设备而造成的缺欠。”
这让人不由地想起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张桂梅校长。
张桂梅(图|视觉中国)
她说的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前几届有一个女孩,高考分数离清华的录取线只差了几分,非常可惜,要知道这个孩子把高中课本足足地背了好几遍。言外之意就是她通过超过常人的努力,已经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吃透了。 
这样的学习方法,恐怕著名高校是不愿意听到的。但张桂梅校长也说了,“没办法,她们基础太差。”背诵是个笨办法,也是个门槛最低的办法。通过背诵考上大学,这些女孩们的命运就改变了,以后她们的孩子也就不会重蹈大山里的覆辙。听她讲到忍着村里人的白眼和吐沫,硬是把一个个准备下地干活的女孩带进学校,此时再去探讨什么教学改革、未来教育、人类早期的脑科学研究和科技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等等,都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国际女童日”这个提法虽然在我国还不甚熟悉,但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问题、性别暴力和有害习俗的侵害问题并不鲜见。就拿教育问题来说,大城市人可能很难理解,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为什么女孩去上学还是那么难?

《都挺好》剧照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韩嘉玲长期关注贫困地区教育问题,她在贵州农村做调查时了解到,当地很多家庭的孩子比较多,女孩往往要承担着照顾弟妹的职责,为了能让她们继续上学,村校要允许背着弟弟妹妹来读书。这从城市教育的角度出发,绝对是天方夜谭。
不了解农村和贫穷,很容易让人陷入“何不食肉糜”的错误。不走进农村,也很难区分城市视角下“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界限。
韩嘉玲还举过一个挺有意思的例子。一个村子原本只有1名乡村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其余四名代课老师都没有“合格”的资质,几年之后,村里的老师全部换成了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结果家长对老师和学校的满意度反而降低了。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原本的代课老师都是村里人,是全村人认可并聘请的老师。在社区共同养育孩子的氛围下,这些老师既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同时也接受着全村人的监督。而空投来的合格教师,他们一般都住在县城,按时上下班,与乡村是疏于联系的。
掌握话语权的城市人,因为长久地远离贫困农村,或许已认为女童的教育权利早就无需讨论了。但即便身处发达地区,就算心想着“我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我当然会用尽全力呵护她”,为女童争取平等权利,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就比如“女孩接管”今年的主题,在新技术面前性别平等,本质上还是要破除传统观念中对性别的刻板成见。“没事,女生方向感都不好”,“你物理不好,情有可原”,包括我先生在内,多少年来有许多人在我面前暗示过一种性别上的差异,也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女孩儿,从小就先入为主地认为我可能就是学不好某些功课,一些职业确实也不是女生可以胜任的。
如果一个社会对女性的形象有太多的设定和圈限,破除女童教育中的种种禁忌和偏见,未来也就是在铲除社会对女性的禁锢。

“疯狂英语”李阳的前妻Kim当年因为家暴问题,曾为国内反家暴行动发出了很多声音,还曾在国内做过一段时间家庭教育的创业项目。我因为采访的关系去听她的讲座,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委婉地回答“全职妈妈”的问题,“妈妈是孩子对女性形象的第一个认识。你是什么样的,就会影响你的女儿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母亲的角色上暗示着职业对一个女性的重要性。

无论你身在何处,是贫穷还是富有,今日的女童未来都会完整地承担某些社会角色,她们也会成为孩子的妈妈或长辈,一代代地,塑造着每个人脑海中第一个女性的形象。


文章作者

吴丽玮

发表文章98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11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