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个谜题的历史路径

作者:Pu Shi

2020-11-11·阅读时长13分钟

437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673个字,产生3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清华大学科学史教授吴国盛


“一个假问题未必不会产生一些有意思的答案”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是李约瑟诞生120年。对媒体来讲,我们需要一个由头来讨论科学史问题,李约瑟的纪念日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李约瑟之问”是否是个真问题这些年开始受到质疑,但对中国人来讲,它仍然是一个比较容易触及科学史的大众友好界面,这个路标仍然可能会引向一些有意义的讨论。对你来说,李约瑟这个问题的提出,它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它将我们引向对于中西科学史哪些有意义的探索?

吴国盛:“李约瑟之问”产生于他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是他当时自己的一个疑惑。有一帮从中国来的年轻学生到剑桥大学跟着他与他的太太学生物化学,他发现这些东方的年轻人很聪明,智力上很优越。但是为什么东方就没有科学?他是怀着这样一个疑惑的。后来他跟其中一位留学生鲁桂珍相爱,爱屋及乌,也爱上了中国文化。他的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特有的问题,应该说,是西方人碰到中国文化之后,从西方的角度产生的问题:中国文化与美洲或非洲文化很不同,是很高级的文化,那这么高级的文化,为什么没有科学呢?这个潜台词很重要,就是说,文化高级就应该有科学;这恰恰是“李约瑟之问”暗含的一个预设,实际上也是他那个年代的人普遍共有的观念——都认为科学是人类终将走入的普遍的知识形态和文化类型,它代表着人类精神和文明的高级阶段,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境况。李约瑟有一个关于人类科学文明的图景,叫作“百川纳海”:“海”是现代科学,“百川”是不同的文明,最终这些文明都要汇入科学的大海。在这个图景中,中国这样高级的文明为什么没有汇入大海就成了一个问题。然而,今天来看,“百川纳海”本身从根上讲就是有问题的,但在当时来看,它很自然。 

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我们的理解又不一样。“李约瑟之问”备受中国人喜爱,和中国人近代以来一直落后自卑的心态有关,当时迫切需要有一种办法来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祖上的光荣也是一种无奈之选择。在那种整个民族精神都很萎靡的情况下,说我们的祖先也曾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可以给人一点激发,更不用说,这个话是由洋人讲出来的了。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双重的自卑,觉得洋人讲的比我们自己讲的更能安慰我们。“李约瑟之问”就这样在中国社会里急剧发酵,特别受欢迎。我有个说法:李约瑟这个问题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中国古代文明科技特别发达,第二句话才是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中国人过去喜欢这个问题主要是喜欢第一句话。他反复强调,中国古代有过非常发达的科技文明,这特别契合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处于落后挨打境况的中国人平复自卑感的需求。

对“李约瑟之问”认识的转机,就如你说的“现在有人说它是一个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出现时间很短的说法,不到20年。从2000年左右开始,中国才有年轻一代的科学史学家,包括我这样的人,开始质疑它;在此之前是没有人有这个想法的,近20年的质疑也有时代背景的变迁。第一个变迁就是,整个西方思想从科学史到科学哲学都发生了很大变动,人们不再相信科学是普遍的现象,不再相信所有的文明自然而然就会发展到现代科学这个方向,所以科学作为人类文明唯一不可避免的终极形态的信念和思想被打破了。

文章作者

Pu Shi

发表文章148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1851人

用户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