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12苏轼 | 题跋小品

作者:方笑一

2022-01-14·阅读时长4分钟

3136人看过

9.12苏轼 | 题跋小品

36.4MB
00:0015:49

三联中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方笑一。

不知不觉,就到了我们这门课程的最后一集。这集呢,我要讲讲苏轼文章类型里的题跋小品。题跋小品篇幅都不长,可里面包含了很多深意。读起来有趣,细品还有回味和余韵。

苏轼的题跋小品都很短,写得很有意思,包含了很多人生智慧。苏轼到了惠州之后,看透了官场的无聊,闲来无事,他从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写了很多题跋小品。《东坡志林》中有这样一则: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吃饱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吾来庐山,闻马道士善睡,于睡中得妙。然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也。

两个穷酸的读书人互相跟对方炫耀自己志向。其中一个说,自己没吃过饱饭,没睡过足觉,如果以后发达了,就要过吃了睡、睡了吃的日子。另外一个说,我跟你不一样,我要吃了又吃,一直吃,没空睡觉。苏轼其实是用开玩笑的写法嘲笑一个贪睡的马道士。苏轼可能读过禅宗,读过《五灯会元》著名的公案,才写出了这篇小品。《五灯会元》的公案这样写:

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慧海禅)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这是说人想要真正做到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是很难的。苏轼在《东坡志林》里也写到了两个人关于吃饭睡觉的问题,可能是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第二篇小品是苏轼写的一则砚铭:

或问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居士曰:“吾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曰:“以备损坏。”居士曰:“吾手或先砚坏。”曰:“真手不坏。”居士曰:“真砚不坏。”

有人要去端溪,询问苏轼是否需要帮他买一方砚台。苏轼说,自己就只有一只手能写字,本来已经有三块砚台了,还要更多的干嘛呢?朋友说,多备几块砚台以防其他的损坏了可以更换。苏轼说,我的手可能会比砚台先坏。朋友说,活人的手不会坏的。苏轼回答说,如果是一块好砚台,也不会坏。这就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但这段对话却饱含了幽默和智慧。

苏轼的《仇池笔记》中有一篇文章,写了一个他在惠州时享用美食的小故事。

惠州市肆寥落,然每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熟漉,若不熟,则泡水不除,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率三五日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堂庖所食刍豢,灭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此虽戏语,极可施用,用此法,则众狗不悦矣。

惠州当时很落后,每天杀一头羊,肉都给了大官,还剩脊椎中间有一点肉。苏轼就把羊脊椎里的这点肉用酒和盐抹一抹,放在火上烤,烤到有一点焦香来吃。每天把羊脊椎里的这一点点肉剔出来的感觉,就像吃蟹钳一样。就这样三五日吃一顿羊脊椎里的肉,也有点滋补作用。弟弟苏辙官职较高,每天可以吃大块的肉,一口咬下去,牙齿都陷在肉里了,骨头还没看到,这种吃法怎么知道骨头里面夹一点肉的美味呢?这虽然是在和你开玩笑,但这种吃法却很好,狗都不开心了,因为羊骨头里的那点肉都被吃掉了,它们没的吃了。所以,《仇池笔记》中的这篇小品文标题就是《众狗不悦》。一千年以后,苏轼吃的这个骨头有了一个名字,叫“羊蝎子”。

还有一篇《记游松风亭》。苏轼有一次去爬山,山上有一座松风亭,他原本想要爬到松风亭,但爬了很久,已经很累了,一抬头看见亭子还离得很远,于是他写道: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为什么一定要爬到亭子才能休息呢?他想通了,立刻就地休息了。如果两军对垒,往前冲,要被敌人杀掉,往后退,要受军法处置。无论进退都是死路一条,怎么办呢?不如就地休息。有人说,这篇记表现了苏轼晚年消极的人生观。是不是消极就在于个人理解了。

最后,来看苏轼的两篇题跋,回到他对文学的态度。一篇是《跋退之送李愿序》,这一篇非常有名:

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为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欧阳修说两晋之间,最好的文章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轼模仿欧阳修写了一句话,说唐代只有一篇好文章,就是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他想要模仿韩愈写一篇,但又觉得自己肯定写不好。最后说,不如就放韩愈一马,让他的这篇文章留存千古吧。古人要论证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像我们现在作研究似的写论文,他们完全凭感觉。

韩愈像

之前讲过苏辙对苏轼文章的评价,他觉得哥哥的文章比自己的好。那么哥哥对弟弟的文章是怎么评价的呢?苏轼在苏辙的《超然台赋》后写了一段短跋:

子由之文,词精理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虽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资所短,终莫能脱,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之,尤为可贵也。

苏辙像

弟弟的文章,虽然在词的用法方面不如自己,但是弟弟的文章中有高妙之气,这是他不如弟弟的地方。两人各有特点,也各自想把自己不足的地方再改进一下,但天资如此,最终也未能有多少长进。苏辙的《超然台赋》写得很好,既保留了自己高妙的特色,又吸纳了苏轼用词说理精确的优点,尤为可贵。《超然台赋》当然写得很好,但是苏轼有些过谦了。如果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来形容苏轼的文章太抽象的话,那么“词精理确”“体气高妙”八个字,恰恰可以总结他文章的特点。

到这里,我们的《方笑一·100首诗词里的九种人生》音频课程就全部结束了。从上线到结束经历了6个月的时间,我们从唐朝的李白讲到了宋代的苏轼。感谢大家这段时间来听我的课,如果有讲得不好的地方,请多多包涵。也欢迎大家继续在评论区留言和提问,我也会不定时回来看一看,做做解答。

好,期待跟大家在下门课程相遇,再见。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走进

九位诗人的诗意人生

文章作者

方笑一

发表文章7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8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方笑一·100首诗词里的九种人生

从李白到苏轼的诗意世界

35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