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妇女节这一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做了什么

作者:橡果成长纪

2022-03-14·阅读时长5分钟

441人看过
语文课本上似乎没有出现过性别教育。

妇女节来临的时候,丰县事件激起的炽热已经消退。但火花四溅的那几天,除了哀痛,我也计划着做点什么。只有做点什么,故事才有改写的可能。

《盲山》剧照
语文课本上似乎没有出现过性别教育。这几本由中国最顶尖的人文学者们编著的教材中有亲情教育、爱国教育、友情教育、文学教育,但就是没有性别教育。我对这种缺失耿耿于怀。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有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的节选。凡是遇到节选和删改的,我都忍不住要去核对一下原文。文章开头讲鲁迅先生的笑声,第二段讲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没有删改。然后,原文中开始了这样的对话:萧红问鲁迅先生,自己的衣裳漂不漂亮,鲁迅先生说不漂亮,因为配色不对,继而大谈特谈女人穿衣的搭配与选择。还讲到,许先生“为着取美”,将桃红色的绸条放在萧红的头发上,准备束发用。但两个人的高兴与夸赞却让鲁迅先生一脸严肃地说:“不要那样装饰她……“。后面还有更多鲁迅先生和女人穿衣裳这个话题的对话。很多有趣的细节。讲完后便是“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如何如何,一个新的话题。教材编写者完整地删掉了“女人穿衣裳”的片段,在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的后面,便是“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
我试着想象编者的心理活动。他(或者她?)面对“女人穿衣裳“这个话题,出于何种理由遗弃了呢?在他眼中,鲁迅先生不应该谈论女人的衣裳?还是说作家萧红不应该爱美?我相信,无论是哪种选择,都和性别有关。教材编写者们回避了性别讨论的可能,让他们习惯的性别观念得到保留。想一想真有意思,这样的片段怎么就让他们不舒服了呢?
但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舒服和性别有关。他们只是觉得不合适。一个人感到不舒服,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除非你不再是你自己了,才有可能改变这种不舒服。也就是说,他们不觉得自己的选择中含有某种性别偏见,他们只是在依据自己认为对的价值观进行判断。这才是最糟糕的。对他们来说,没有性别偏见,只有性别真理。
所以,当开始设计性别教育的内容时,我首先告诉自己,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看到偏见“。但还是太大了。我们只有两节课。那么,我继续思考,中国什么地方最难以看到偏见呢?回想丰县的故事,恰好又收到同事发来的一篇文章,方向渐渐明确了。我们要和学生谈论一下农村女性这个对象。

《找到你》剧照
我一下子想到了《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多么合适的阅读材料!但在阅读之前,课堂开始于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象中的作家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提到作家,你脑海中浮现出来一个怎样的形象?本来,我只是想导入范雨素坚持写作的不易。果然他们提到博学,提到经验。但是,他们接着说,一个作家会很有绅士派头。
男的?”我问。
。”她点点头。
一个男孩子接着说:“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是一个白胡子老头。
为什么?
因为好作家年龄都比较大。
好吧,还是男的。是他们的想象放大了范雨素“女性写作者”的身份。
这篇文章七千多字,范雨素在其中重点讲述了自己的母亲,和她飘动的半生。她谈论了自己作为女性在农村的遭遇,但并未展开。家暴只是一句话。大哥哥的父权形象也没有遭到控诉。我让学生阅读,随手画下有所触动的地方,之后分享。分享之后,我特意把文章中和女性地位有关的片段摘录出来,试图进行讨论和追问。让我意外的是,大多数同学分享的片段正是我摘录出来的片段。家暴、歧视、性别偏见,他们似乎格外敏感。而在重新阅读范雨素的婚姻时,一个男生的发现是,为什么被家暴以后,她的选择是向自己的家人求助,而不是报警呢?他们也会对母亲对大哥哥的服从感到不解。仅仅因为大哥哥不同意,母亲就辞去了她做了四十年的村官。一个女生在分享时,谈到了三代女性之间的爱。她称之为弱者的互助。在提到结尾范雨素和大女儿对流浪女性的拥抱和关爱时,她的声音开始颤抖。
《天水围的夜与雾》剧照
临近下课时,我随口问一个男生:“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他说他很喜欢,里面的表达很质朴。但关键,他说:“我对这样的世界很陌生,所以我很愿意阅读。
第二节课,才是妇女节。我们从几张活动策划的海报开始。为了庆祝妇女节,公司和学校会组织什么活动呢?第一张海报是品香茗,制香囊;第二张海报是花艺、烘焙、厨艺。活跃的男生禁不住问道:免费的吗?我说是的。他说:多好的活动呀。一个女孩子默默地打出几个字:刻板印象。我请她解释一下,她只说了一句话:只是社会觉得女生喜欢这些,或者应该做这些。我提到之前课堂上曾经分享过的联合国《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中的一句话:将句中的男性换成女性或女性换成男性是否会让表述变得古怪?所以,试着想象一下,公司给所有男生设计了制香囊、花艺、烘焙和厨艺培训这些活动,你会做何感想?一个小男生继续自己刚才的判断,挺好的呀。然后,停了一会,又加上一句:但我不会去。
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只是看不到,不代表目光所及便是合理。回到范雨素,我们对她所在的世界是如此的陌生,那里又会有哪些偏见和现实呢?我们请学生阅读了一篇公众号文章看见她们,听见她们,关注她们。文章很简单,但提出了几个议题,然后提供数据进行表达。贫困、教育、家暴、自杀与他杀、留守、流产、拐卖。读完后,我问一个男生,哪一个内容让你感到意外。他用比平时高扬的语调说,家暴。我身边很少看到,我以为快要消失了。结果在农村,近三分之一的女性同时遭受2种或3种家庭暴力的伤害。两位同学提到了自杀与他杀,农村女性自杀占全部死亡的百分比是农村男性和城市女性的两倍。一个声音低哑的男生说,百分之六十的自杀都是喝农药,多痛苦呀。
分享完,我说,那我们就来思考一下可以做什么吧。于是,我们分了组,每个组选择两个议题,然后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她们的困境。最受关注的议题是家暴。他们贡献了在我看来非常切实的建议。比如设置专门的家暴干预民警,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地方上开辟家暴临时庇护中心,可以让受家暴的女性得到及时的保护。还有一个小组说,很多时候,遭受家暴的女性之所以不敢反抗,或者不愿意离开,是因为她们没有经济收入,在经济地位上低于男性。除了从各个方面提升女性的经济地位以外,也可以考虑建立家暴基金,帮助受家暴选择离开的女性暂时获得经济支持。当然,学生提出的更多建议并不新鲜:普及性教育观念,普及家暴法律法规,打破城乡二元,鼓励城市教师流动到乡村进行支教,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提高拐卖行为的量刑范围……但对他们来说,发现这些还在艰难进行的行动,已经很难得了。也许未来,她们真的会投身其中。
她们还会好吗?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我信仰司马迁的一句话: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心中关注,才能够看见,才能够行动,才能够改变。对于孩子如此,对于我们更是如此。
END


文章作者

橡果成长纪

发表文章6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8人

三联少年刊官方公众号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