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摇滚莫扎特》,法语音乐剧何以大热?

作者:驳静

2018-01-19·阅读时长12分钟

736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04个字,产生2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米开朗基罗·勒孔特扮演的莫扎特(左三)正在演唱《好事之徒》

粉丝和音乐剧

费元洪在决定引进《摇滚莫扎特》前,并没看过现场。

跟许多中国粉丝一样,他第一次意识到该剧影响力是通过B站,上面有一个该剧的早期官方摄像版本。他发现,的确如传闻,《摇滚莫扎特》拥有大量热情粉丝。“剧是早有耳闻,我家里也有它的DVD,但我没想到网络上有这么大的反响,并且,没有任何教育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群体,这令我十分惊讶。”

更令他惊讶的还在后头。作为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真正把《摇滚莫扎特》首演版原班人马带到上海后,他才意识到“新时代的粉丝”是什么样,他们跟从前的“传统剧迷”已非同类。

有人排几十个小时队,买下全部24场的票,“因为每一次现场都不可复制、不会再来”;为上海站演出而建的微信群有上千人,在这里,粉丝会组织活动,比如演出结束后,带着小提琴、吉他等乐器在广场演奏、合唱;再如,观看演出时cosplay剧中主角,一定要坐在第一排与演员们面对面。他们当中,最小的才上初中。

米开朗基罗·勒孔特(Mikelangelo Loconte,即粉丝口中的“小米”)、弗洛朗·莫特(Florent Mothe)和洛朗·班(Laurent Ban),分别扮演莫扎特、他的死对头萨列里(Antonio Salieri)以及莫扎特父亲。三位主演自2011年结束为期两年的演出季后,在上海第一次重聚;并且,这个“元老级配置”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出现。这些都成了粉丝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飞到上海看剧的理由。

莫扎特和萨列里这对相爱相杀的对手兼朋友很自然地被一些粉丝视作CP(即英文词couple缩写),就此展开“腐向”讨论(即想象两位同性之间的浪漫故事),创作“同人文”(即将剧中角色放入新环境进行故事架构)以及绘画、手作和橡皮章等周边。甚至,过去两年,北京漫展上已经出现了《摇滚莫扎特》摊位,音乐剧、莫扎特和二次元之间因此产生奇妙融合。这些都是“粉丝文化”里的常见表达。

高中生小谢4年前在网上关注到了《摇滚莫扎特》,从此“入了坑”。她在微博建了账号,名为“法扎特今天复排了吗”,其中她引用的“法扎”二字。就是如今流传在粉丝口中此剧的昵称,即“法语版莫扎特”。这个昵称就像许多二次元特有词汇,像某种接头暗号,隔绝了圈子外的人群。后来她听说该剧有可能到中国演出,又改成“法扎特今天来我国了吗”;当消息落实,小谢马上欢快地将账号名换成“法扎特来我国啦”。

小谢介绍的细节,恰好能回答连导演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在采访“法扎”导演兼艺术总监弗朗索瓦·舒克耶(Fran?ois Chouquet)过程中,他屡次表示疑惑:为何并不懂法语的观众,能对舞台表演给予如此时机恰当的反馈?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批坐在前排中间的观众,正是最痴迷此剧的粉丝,而他们早就看过无数遍视频,熟知细节,也反复听过每一首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述这一切,让这部音乐剧现场等同于一个演唱会现场。

文章作者

驳静

发表文章215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1125人

j'écris, la nuit tombe, et les gens vont dîner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如何获得真知识

知识付费时代

161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