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八连增”下的农业科技推力

作者:贾冬婷

2018-02-28·阅读时长10分钟

41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8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贾冬婷)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 )

三联生活周刊:在全球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自然灾害、实体经济下滑的多重压力下,今年的粮食产量以1.1424万亿斤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八连增”,但粮食供求的“紧平衡”状态一直没有缓解?

徐小青:粮食能够8年增长,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上一次还是在建国初期的生产恢复期出现过。主要作用力是中央出台的各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以及农资综合补贴覆盖范围扩大,涉及品种越来越多,而且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民手里。日前也提高了2011年稻谷等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斤分别提高到0.95元、0.93元、0.93元,早籼稻、中晚稻、粳稻每斤分别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此外是针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比如对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都有资金倾斜,并取消了不应由主产区承担的各种财政负担。看上去,目前的粮食形势还是不错的,但其实这种供求关系仍是一种“紧平衡”状态,说掉下来马上就会掉下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针对中国粮食安全有三个总结:脆弱的平衡,强制的平衡,紧张的平衡。

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制性的平衡,就是刚才提到的针对农民和粮食主产区激励性的补偿机制。现在种粮的效益比较低,在河南一户种5亩多小麦,按照目前的粮食价格和粮食产量,这个农户每年种小麦的收入不到1400块钱,还不如在外面打一个月工的收益。粮食主产区种粮吃亏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现在对河南、黑龙江及整个东北来讲,粮食没有成为发展真正的优势,甚至成为一种包袱。河南的人均财政支出在全国是最低的,上海是它的5倍以上。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扶持政策,但是由于一些条件限制,粮价也不可能涨得很高,只能在生产者收入和消费者承受能力、物价承受水平之间寻求平衡。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褚时健和他的「褚橙」

戴罪之身的二次创业

9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