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贾宝玉》,探索《红楼梦》的当代诗意

作者:石鸣

2018-02-28·阅读时长5分钟

58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35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石鸣)


( 《贾宝玉》剧照 )

海报是黑白的,舞台被设计成一个废弃了的空旷大仓库,锈迹斑斑的高大柱梁映射着冰凉的光,经过精确计算的建筑比例和线条营造出视野的纵深感。灯光尚未暗淡,演员身着普通的T恤、打底裤嬉笑着便上了场,甚至都分不清戏何时已正式开演,然而一演便演了三个多小时,是林奕华的舞台剧作品的标志性长度。改编《红楼梦》是这部戏最主要的文本背景,林奕华在采访中却一直坚持,这不是关于一本书的故事,而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贾宝玉是一个比“红楼”的意象更加明确的符号,“贾宝玉可以是我们每个人,经历着成长和了悟的旅程”。

于是便有了这部戏灵气十足的英文名:“Awakening”(唤醒,了悟)。开头从《红楼梦》的末尾讲起,此时宝玉已出家,返回太虚幻境,“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大雪自主角何韵诗出场伊始便从舞台顶端飘落下来,断断续续、忽紧忽散地一直下着,贯穿全剧始终。

“了悟”一词亦是导演林奕华一开始就交给编剧黄咏诗的命题。“原著中其实宝玉是很迟很迟才悟的,他的朋友死了,身边的女孩都走了,直到最后他才明白自己其实是个很不自由的人。但是要怎样去表现?”黄咏诗对本刊记者说,“小说里的宝玉很被动,但是我要找出主动,这样才有戏剧性,才有这个人物的意义。”

文章作者

石鸣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褚时健和他的「褚橙」

戴罪之身的二次创业

9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