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撕掉“菲茨杰拉德”的标签

作者:孙若茜

2019-02-11·阅读时长5分钟

114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46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菲茨杰拉德


“我大概不会再写更多关于青春爱情的故事了。”1939年,当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准备将短篇小说《房子里的女人们》卖给《科利尔》杂志时,他在写给编辑肯尼特·利陶尔的信中坦诚地表示,他非常清楚自己从写作之初(1925年)就被贴上了“青春作家”的标签。在那之后,他也的确写了很多关于青春爱情的故事。但困守在同类作品之中,写作难度逐渐增加,也渐渐缺乏诚意。“如果同类作品我能写上三十年的话,不是一位文坛奇才就是一个蹩脚的专栏写手。”他自我调侃,并毫不掩饰创作源泉的日趋干涸,自知与其坐等枯竭,不如“开掘一口新井,重寻一条水脉”。

显然,《房子里的女人们》就是菲茨杰拉德尝试的“开掘”。它是关于一位心脏病人的医学小说,同时兼有明星、药品、酗酒等等这些可以展示他对于好莱坞真实印象的元素。可惜它并没有得到作家所期待的回应,在《科利尔》杂志之前,他已经在长期发表其作品的《星期六晚邮报》碰了壁——对方认为篇幅实在太长了,有很多地方需要删减,比如那些涉及酗酒或是药品使用的部分。菲茨杰拉德勉强同意,修改了两次,但最终没能满足对方的要求。直到2015年7月,一个大幅删减的版本才以《体温》为题发表在《斯特兰德杂志》上。

短篇小说集《我愿为你而死》收录了这篇小说。事实上,这本书所收集的都是曾经散佚的作品,18篇小说都被认为是菲茨杰拉德最后一批存世的、从未出版过的作品。它们中的大部分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故事发生在辛勤的白天或是孤苦的夜晚,关于性、婚姻和绝望、大萧条和战争、贫困和恐怖、种族歧视和公民权利等等,虽然并非全然没有希望和活力,但就像编辑这本书的文学研究者安妮·玛格丽特·丹尼尔总结的那样,这些故事“写得黑暗而苍凉”,这使得当时大众杂志的时尚编辑们有充分的理由拒绝,也因此令读者一直无缘读到。


《我愿为你而死》


比如与这本书同名的作品《我愿为你而死》,菲茨杰拉德称其为“自杀小说”,故事背景设置在北卡罗来纳群山的自然风光中,但内容非常阴郁。一方面,它是作家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那段时期,菲茨杰拉德的确试图自杀。1936年,《纽约邮报》的一位记者发表的一篇对其恶意诽谤的文字促使他服下了过量的吗啡。另一方面,作家想要尝试一种更为复杂的文风,以跳脱出他早期短篇小说中的那种青春浪漫。这篇小说处处被拒,包括《华盛顿邮报》《美国快报》《丽都》和《红书》等。菲茨杰拉德的经纪人哈罗德·奥伯在给作家的信中表示,他很喜欢这部作品,“但要把它卖出去恐怕很难”。

正如丹尼尔所说:“没人希望看到菲茨杰拉德写一部‘自杀小说’。”她认为,尤其对于那些习惯了20世纪20年代更为轻盈的叙事风格的读者以及对菲茨杰拉德有着刻板印象的编辑们来说,他们希望看到他写出标准的罗曼史,穷苦的男孩追求富家女,各种派对、光鲜亮丽又卖弄风情的时髦女郎。菲茨杰拉德实在很难打破自己在早期一炮而红后给人留下的“爵士时代”的作家印象,他被认为是专门给读者写花前月下、纸醉金迷的文字的作家。虽然菲茨杰拉德本人在努力做出新的尝试,但并不意味着读者和编辑愿意与他一同进入更为沉郁幽暗的写作。

文章作者

孙若茜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70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未来爱情指南

我们的爱和欲望会消逝吗

1072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