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4.1 乔伊斯 | 凤毛麟角的“最强大脑”

作者:戴从容

2019-06-03·阅读时长11分钟

56631人看过
戴从容老师是英美文学研究者,乔伊斯专家,由她翻译的乔伊斯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号称是比《尤利西斯》还难上十倍的“天书”,而作为一位译者,她在语词之间找到了破译天书的窍诀。在本讲中,戴老师将为大家整体介绍乔伊斯的生平和他所处的爱尔兰文化圈。

4.1 凤毛麟角的“最强大脑”

32.5MB
00:0023:38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戴从容,欢迎和我一起进入文学的黄金时代。今天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述乔伊斯和他的《尤利西斯》。

自命不凡的文学天才

1882年2月2日,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南郊一户普通市民家庭诞生了。虽然对于乔伊斯本人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天主教的圣烛节,又是民间的土拨鼠日。在没有电灯的时代,蜡烛象征着光明,而土拨鼠日是对春天的期盼。

此外,这一天的前一天,又是爱尔兰主保圣人之一圣布利吉特(St. Brigid)的纪念日,这也让圣布利吉特成为乔伊斯笔下的重要人物。正是出于对自己生日的重要和神秘力量的相信,1922年莎士比亚书店出版《尤利西斯》的时候,乔伊斯坚持无论克服多少困难都要在2月2日出版。

乔伊斯

但事实上,与出身富豪的普鲁斯特,或者出身书香门第的维吉尼亚·伍尔夫不同,乔伊斯的身世背景其实非常普通,甚至连狄更斯那种“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早年磨练都没有。乔伊斯的父亲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还不属于奋发向上的那种。他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在大选中帮助自由党候选人出乎意料地大获全胜,于是被奖励性地安排在都柏林税务局做一份轻松工作。可他就像乔伊斯短篇小说《如出一辙(Counterparts)》的主人公法林顿(Farrington)那样,不耐烦枯燥的文案工作,上班就溜到酒吧喝酒,醉了就打老婆孩子,最终丢了饭碗。

乔伊斯的母亲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因为当时天主教反对避孕,所以她生了11个孩子(也有人说是12个),活下来了10个,结果在生活的重压下,她44岁就罹病去世了。玛丽去世时,一个舅舅让乔伊斯跪在母亲床前祈祷,乔伊斯拒绝了,这件事成了《尤利西斯》中男主人公之一斯蒂芬内心抹不去的阴影。

不过乔伊斯在书中把让斯蒂芬祈祷的人直接换成了玛丽,把她描写得阴森恐怖好像食尸鬼,并让斯蒂芬在心底喊道:“不,妈妈!让我去,让我活下去吧!”后来斯蒂芬还对母亲挥出手杖,说“我不伺候”,这被认为是斯蒂芬的人生准则。其实年轻时乔伊斯与母亲的关系最亲密,乔伊斯在法国读书时是玛丽节衣缩食寄钱给他,一直支撑到玛丽自己卧病不起。

跟许多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一样,乔伊斯从小接受天主教教育,即便成年后很少再去教堂,他依然有着对超验力量的恐惧。比如乔伊斯特别害怕打雷,哪怕成年后,有电闪雷鸣他还会脸色发白,浑身颤抖。据说这一恐惧来自他的家庭教师康韦太太,康韦太太常给小乔伊斯描绘世界末日的恐怖,而且每当闪电划过,她就让乔伊斯一边在胸口画十字,一边祈祷耶稣用雷电劈死所有人。

乔伊斯后来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描写过神父对炼狱的恐怖描绘,这给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斯蒂芬·迪达勒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人对乔伊斯的恐惧不以为然,乔伊斯回答说:“你是没有在天主教统治下的爱尔兰长大啊。”

19世纪的都柏林 奥康纳大街

(图片来自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普通家庭出身的乔伊斯,同样度过了可以说毫不戏剧化的一生。像大多数人一样读完小学、中学、大学,然后成家立业,然后像不少作家一样辞掉工作专心写作。如果说乔伊斯略有特殊,就是他从22岁起就移居海外,并且与妻子诺拉同居28年,儿子乔治和女儿露西亚都长大成人后,才因为家庭需要正式结婚。

不过,这些特殊之处今天看来也很平常。如此缺乏戏剧性的一生,倒也让乔伊斯最著名的传记家理查德·艾尔曼写了厚厚上下两大册了。历史上功成名就的人不少,但是有能力构想出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大脑却屈指可数。多数人可以零零碎碎地想象,在某一点有所突破,而真正构筑起自己完整世界体系或思想体系的人却屈指可数。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虽然还可以数出不少,但跟历史上多如流沙的人类相比还是凤毛麟角,而乔伊斯就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个。乔伊斯从不自我重复,四部小说每部都比前一部更复杂也更开阔,直到最后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建构起完整的世界体系。

经常有人问我,乔伊斯的一生如此普通,是什么让他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

我觉得除了乔伊斯实实在在地把一生都献给了文学创作,无论工作、社交还是家庭生活都服从于写作的需要之外,爱尔兰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想想乔伊斯前后产生了王尔德、萧伯纳、叶芝、贝克特这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作家,更别提再早一些写《格列佛游记》的斯威夫特、写《商第传》的斯特恩,还有具有爱尔兰血统的勃朗特三姐妹、尤金·奥尼尔等,在多年研究爱尔兰文化的过程中,我尤其注意到爱尔兰文化丰厚的口头文学土壤,著名的爱尔兰酒吧便是其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

爱尔兰传统的丰厚养分

酒吧在爱尔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都柏林店铺大多不到19点就打烊,酒吧却基本开到凌晨。爱尔兰人饮酒时的饶舌善辩、口若悬河也是世界有名的,当他们饶舌的时候,除了常见的逸闻传说,最具特色的是充满爱尔兰智慧的笑话、幽默和文字游戏。用一本介绍爱尔兰的专著的话说:“娱乐和政治、美酒和女人、欠债和决斗都成为玩笑的内容,而且没有任何避讳,却又包含着对世界的晓悟和对人心的洞察。

乔伊斯的父亲就是酒吧里的明星,风流倜傥、诙谐机智,极具口才和表演才能,每次酒吧聚饮都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尤利西斯》第11章就描写了以他为原型的西蒙·迪达勒斯如何独受女服务员的青睐,并在众人的欢呼中一展歌喉。乔伊斯曾说,“《尤利西斯》的幽默是他(指他的父亲)的幽默,里面的人物是他的朋友,可以说这本书写的就是他”。

乔伊斯后期的小说从爱尔兰酒吧文化汲取了重要养分,酒吧成了《尤利西斯》的主要场景,成了《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几乎唯一的场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酒吧成为整个宇宙,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浓缩,世界历史的主题和人物都在酒吧中被想象和讲述。

爱尔兰酒吧传播的是爱尔兰的口头文化和文学。爱尔兰文化长期被视为英国文化的一个部分,但它其实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内涵。爱尔兰人的祖先是凯尔特人(Celt),凯尔特帝国曾经占有过整个中欧。与英国相比,爱尔兰的中古文化即凯尔特文化发展得更早,有自己的文字——欧甘文字,自己的宗教——德鲁伊教,自己的世俗文化传承者——“菲利”诗人,这些诗人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扬民间口头文学。在中古很长一段时期,是爱尔兰文化对英格兰文化产生影响,而不是相反。

但是从11世纪起,英格兰人开始了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压制爱尔兰文化,用英格兰文化取而代之,使得处于幼年时期的爱尔兰文化后来的发展举步维艰,在20世纪爱尔兰文艺复兴之前,一直停留在民间口头文化阶段——不仅民间传说和歌谣在20世纪初仍然传唱不衰,为爱尔兰文学创作提供着主要素材,而且爱尔兰的民间故事表现出很强的说、唱、听的特征。

有研究指出,爱尔兰的酒吧闲谈和书面创作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说故事人”,提供了传播民间故事的社会群体,而且爱尔兰书面文学中的故事与在酒吧中创作和讲述的故事有着相同的叙述结构。在爱尔兰的酒吧饶舌中,没有什么庄重的东西不能用来打趣,没有什么严肃的东西不能用来嘲讽,没有人在乎自己的年龄或尊严,也没有人因为自己身份显赫而不加入这场狂欢的热潮。

A Shebeen at Donnybrook by Erskine Nicol

在《拉伯雷研究》一书中,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巴赫金提出了“民间诙谐文化”这个概念,以此来描述拉法国中世纪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表现出来的一种“狂欢节文化”。巴赫金发现,民间文化中常见的诙谐和狂欢并不象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娱乐,它也是一种深刻的世界观,是一种与形而上的、严肃积极的、禁欲主义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世界观相对的人生模式。

用巴赫金的话说,同一切自我隔离和自我封闭相对立,同一切抽象的理想相对立,同一切与世隔绝和无视大地和身体的重要性的自命不凡相对立”。由于民间诙谐文化完全立足于大地和物质现实,不是无望地追求超越与永恒,因此它也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变化运动中,从人类整体生生不息的繁衍更迭中获得无尽的生命力。

不过在欧洲历史中,这个充满生机的文化却一直遭到排斥,与粗俗堕落划上了等号,被赶出了严肃正统的道德舞台,只在民间笑话中还可以听到微弱的声音。而爱尔兰由于其独特的历史,由于它“落后(belated)”的特点,却使这种民间文化在爱尔兰酒吧和欢宴中保存下来,成为爱尔兰文化的一个突出特色。乔伊斯后期作品较前期表现出更持久和博大的生命力,正与他后期作品中包含的民间诙谐文化成分密不可分。

叛逆而敏锐的灵魂

1888年9月,刚六岁半的乔伊斯被送到克朗高士森林公学。这是一所寄宿学校,乔伊斯是里面最小的,但很快成绩就名列前茅了。可不到3年,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乔伊斯不得不辍学回家自学。这几年正是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领袖帕内尔的声望达到顶峰、又随之陡落的阶段。

家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帕内尔,甚至像乔伊斯后来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描写的那样,分成针锋相对的两派激烈争吵。争吵的起因是帕内尔与奥谢夫人的私情被曝光,帕内尔的助手蒂姆·希利和其他追随者要帕内尔辞职,被帕内尔拒绝了。这造成了爱尔兰议会党的分裂,帕内尔也在与奥谢夫人结婚四个月后就去世了。

乔伊斯父子都坚持帕内尔的死亡是因为希利等追随者的背叛,9岁的乔伊斯很快写出他的第一首诗歌《还有你,希利》,把希利等同于背叛了恺撒大帝的布鲁图。从此以后,背叛成为乔伊斯笔下最大的恶,他的作品也不厌其烦地描写各种背叛:民族的、婚姻的、友谊的,以及历史上的背叛者。

 

查尔斯·帕内尔(1846-1891)

1892年底或1893年初,被迫退休的约翰·乔伊斯把家搬到了都柏林,并且心有不甘地把孩子们送到了向贫民提供教育的基督教兄弟会小学。幸运的是,同年4月,乔伊斯就在原克朗高士森林公学任校长的康米神父的帮助下,进入了康米神父现在任教务长的贝尔弗迪尔学院。

贝尔弗迪尔和克朗高士都是耶稣会学校,乔伊斯对自己接受的耶稣会教育也一直引以为豪,在《尤利西斯》中让穆利根称斯蒂芬为“乏味的耶稣会士”。因为按照乔伊斯父亲的说法,耶稣会培养的是受教育的绅士,而天主教兄弟会培养的却是“又臭又脏的爱尔兰人”。

在贝尔弗迪尔,乔伊斯很快因为出类拔萃的写作水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甚至引得妒忌他的同学在放学路上合伙打了他,借口是:“乔伊斯在班上说拜伦是最好的诗人”,拜伦的离经叛道在保守的爱尔兰市民们眼中属于大逆不道,乔伊斯对拜伦的推崇则显示出他骨子里对一切束缚的反抗。

乔伊斯在中学里一如既往地是好学生,斩获各种奖学金,但与此同时,青春期的反叛和躁动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在1985年的学期末怂恿弟弟斯坦尼斯劳斯与他一起逃学。两个人本来准备徒步远行,结果在路上遇到一个行为古怪的同性恋,吓得跑了回来,这件事被记录在短篇小说《偶遇》中。

其次是从与年轻女仆的调情开始,最终发展为一天夜里在回家的路上与妓女发生了他的第一次性行为。这次感觉并不美好的性行为让乔伊斯充满罪恶感,听了神父对炼狱惩罚的生动描绘后变得尤其可怕。为了赎罪,乔伊斯近乎狂热地念经祈祷,他的虔诚最终让学监建议他将来做个神父。对于当时几乎一贫如洗的乔伊斯一家来说,神职是作为长子的乔伊斯改善家庭经济的最好途径,但是他拒绝了。这一人生中的关键抉择,成为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高潮。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Penguin Classics Deluxe Edition

且不说节欲克制本就不符合乔伊斯的性格,教会要求的谦卑服从对于自由高傲的乔伊斯来说也是不可能的。神职更意味着灵魂的桎梏,更何况此时艺术越来越向乔伊斯展示出心灵的自由空间。于是,乔伊斯经历了他人生中重要的心路历程。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乔伊斯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让这一段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片段。小说中主人公斯蒂芬毕业前在海边散步,看到一位美丽的少女提着裙子在浅滩不紧不慢地踩水,如同优雅的水鸟展翅欲飞。少女和飞翔的意象让斯蒂芬突感狂喜,决心投身到生活之中,通过艺术获得灵魂的自由。

下面我为大家朗读一小段原文:

She was alone and still, gazing out to sea; and when she felt his presence and the worship of his eyes ,  her eyes turned to him in quiet sufferance of his gaze, without shame or wantonness. Long, long, she suffered his gaze and then quietly withdrew her eyes from his and bent them towards the stream, gently stirring the water with her foot hither and thither. The first faint noise of gently moving water broke the silence, low and faint and whispering, faint as the bells of sleep; hither and thither, hither and thither; and a faint flame trembled on her cheek.——Heavenly God! cried Stephen's soul, in an outburst of profane joy.

“她孤独而安静地眺望远处的海面。当她注意到他时,并发现他的眼神无限崇拜她的时候,她对他转过脸来,以十分娴静的神态面对他的凝视,既无羞怯之态,也无淫邪之气。她任凭他长时间地凝望,然后悄然地回过头去,俯首看面前的河流,脚在水里东一下、西一下,轻轻地搅动,被搅动的水发出了很微小的响声。她打破了这儿的沉寂。那响声低微,像耳语一般,微弱得仿佛是在梦幻中听到的银铃声,东一下、西一下,东一下、西一下,同时一种清淡的热情点燃的晕红掠过了她的脸庞。——仁慈的主啊!斯蒂芬的灵魂在一阵无法控制的人世间的欢乐的激动下情不自禁地大叫着。”

还有其他的内容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从我们的文稿中查看。以上就是就是本节全部内容,我是戴从容,感谢你的收听。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文学爱好者

一起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文章作者

戴从容

发表文章5篇 获得81个推荐 粉丝201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芬尼根的守灵夜》译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11位顶级小说家的灵与肉 | 小说大师课第一季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6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