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杂粮美味拾遗

作者:丘濂

2020-01-07·阅读时长6分钟

272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63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沙米粥中以沙米为原料,还有多种辅料,是榆林“草地缘”餐厅的代表菜


主笔/丘濂  实习记者/梁梓琳 贾雨心

摄影/于楚众



摊黄儿有微微发酸的口感,在“山食农家小院”能够吃到


摊黄儿

陕北人的儿时记忆中,总有一口“摊黄儿”的味道。“黄”是颜色:摊黄儿的面糊多用糜子面或玉米面兑白面和成,饼皮呈金黄色;“摊”指做法:头天晚上发酵好的面糊兑入碱水,调匀后成稀糊状,倒进摊黄儿鏊子里。鏊子用生铁特制,有三条腿,方便烧柴。底部凸起,烧热后用“油抹子”刷层油,将面糊倒在中间,自然流满整个鏊底。加盖用慢火烙蒸,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听到水汽“滋滋”声时取出,对折成半圆形,民谣里“中间薄薄开眼眼,棱棱厚厚黄边边”的摊黄儿就做好了。刚出炉的摊黄儿外皮酥脆,里面却是松软的,吃在嘴里软糯酸甜。

陕北各地吃摊黄儿的习俗各不相同。在榆林,摊黄儿起源于“寒食节”不能生火的旧俗;在子洲等地,流传着“四月八,不吃摊黄儿不得发”的说法。相传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这一天不仅牛可以休息,农民们也能在家做一顿摊黄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摊黄儿是过节才有的好吃食。今天,在陕北街头和饭馆,都还能看到摊黄儿的踪影。我在榆林市的“山食农家小院”的杂粮自助餐里,吃过一次不错的摊黄儿。也可以闲逛到当地的早市上看看。摊黄儿的配方在不断创新,有用高粱面、荞面等制成的,也有撒葱花、花椒的。第一次吃,还是要感受一下传统口味。


沙米粥

沙米是野生植物沙蓬的草籽,生长在干旱洁净的沙丘凹处及沙地边缘。之所以被称作“米”,因其是旧时重要的救荒植物。沙漠地区超高的积温和日照时长,在沙米中凝结成丰富的营养物质。康熙帝曾细数沙米的好处:“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食之,多有益。”沙米的营养价值虽高,采收沙米却是一项苦力。野生沙米颗粒很小,打沙米的人需要到处跟着捡。即使一丛茂密的沙米,打出的草籽也只有一小包。

榆林一带的吃法,是将沙米熬制成粥。这也是榆林市草地缘餐厅的主打。沙米和羊肉一起煮,口味重的客人不妨选择风味更浓郁的风干羊肉。熬得差不多加小白菜,临关火再洒泽蒙花的油。沙米遇水后越煮越黏稠,越煮越光。熬好的沙米粥滑润鲜美,有淡淡茶香,特别适合喜爱喝酒的陕北人暖胃与解酒。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18个推荐 粉丝1476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年里美味 | 2020

人人都是美食家

126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