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投稿】走向人与自然的共生

作者:塞林格的后窗

2018-03-16·阅读时长1分钟

810人看过

环保运动大体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过去人类对自然的不恰当地利用削弱了环境的承载。于是我们所熟悉的很多生态灾难也随之而来,如伦敦的有毒烟雾,日本的痛痛病等。但在本文中我着重强调的是环境正义的理念。

地球🌍不是从来只有人类的,迄今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还有多少物种没有发现,这也就意味着各类生命体是与人类共同栖息在地球上。从广泛意义的权利观出发,动植物也是有生存发展权的。环保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一个人与自然共生而非你死我活的地球。

生物灭绝在地球的进化史上并非头一次,每一次都会有一半以上的物种灭绝。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探索未有穷期,但眼下生活的这个世界则千疮百孔,人类的演进对地球的深刻改变并非耸人听闻,相反在新的周期下人也只能转变发展理念才能获得和谐共处与新生。不过这里需要区分的是责任的大小,先后和缓急。发达国家历史上较早开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现在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大幅度削减碳排放,这种双标自然是不符合环境正义的理念。所以我们国家提出的是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计划,显示出一个大国成熟的外交智慧。其实不止是在民族国家之间有环境正义的区分,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也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问题。

环保和就业,经济发展,个体的发展权益冲突时。不能一刀切比如全部关停重污染工业,而还要做好这些行业人员的疏解善后事宜,否则只能是造成新的不公平。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来说,他们的活动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这需要专业人员的评价标准。经常开非环保汽车的人理应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因为他参与了排污行为,这种责任区分的明晰对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文明体系是有最直观的好处。

走向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意味着我们发展理念的更新换代,也意味着不同民族国家,社会群体间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妥协,在环境正义的基础上区分承担的责任。毕竟绿水青山不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财富,也是后辈生息繁衍的沃土家园。从文明演进的规律来看,过去机械看待自然的理念已经暴露了太多问题,走向生态文明应该是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而非口号呼吁般的意淫。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移民外太空。

老杨赵武灵王eric158*****192 4人推荐

文章作者

塞林格的后窗

发表文章26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341人

格物致知,反身求诸己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