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如何写好一个故事?从《写作课》开始你的创作之旅

作者:塞林格的后窗

2018-04-19·阅读时长5分钟

5114人看过
教你学会写作,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

有许多朋友青年时代都曾梦想成为一位作家,这么多年过去了真正成为作家的却少之又少。小说的写作是最具挑战性的人类的思维创造,那么有没有一本可以手把手的教你如何构思、打磨、创作小说的写作集锦呢?当然有,你眼前的这本《写作课》也许就是开始你的创作之旅的引路人!


《写作课》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艾丽斯.马蒂森,她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曾在哈佛大学、布鲁克林学院长期从事写作课程的教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写作课教学名师。另一方面马蒂森笔耕不辍,出版了多篇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并获得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总而言之马蒂森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巧匠名师,跟着她学习写作你会窥得写作行当里的那些奥秘。


接下来,我们不妨深入到这本书中,看看马蒂森女士为有志向于写作小说的朋友提供了哪些实用的建议。


1、自由写作,但别忽略常识


踏上写作之路的作假都要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非理性状态,重视冲动和直觉。必须让自己放下心防、身心放松,才能写出好作品。

马蒂森在这一小节里着重要告诉初学者写作是一项非理性的艺术创作,冲动、直觉有时恰恰是灵感的最佳来源,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只有热爱生活,对大千世界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才有可能捕捉到最动人的创作素材。


通过她自己的创作实践,马蒂森也告诫创作者要学会讲故事,不要让自己的小说仅仅充斥着内心活动,要在人物的行动中去展现他或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可以说是金玉良言。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一上手就开始写意识流、非线性的作品未免难度太高,还是要从基础的说好一个故事练起。用过去学武术的术语来说,就是要打好根基。


当然写作业绝非非理性就能写好,有时也需要适当的生活常识。你要会从描述和陈述的不同力量中精准地调整自己的文字,注意形容词、副词、动词的使用的微妙变化。


2、让人物行动起来


写小说有时真的是考验我们想象力的时候,本节内容涉及到如何培养想象力和为何要珍惜、培养想象力。在这一节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她发现自己的学生缺乏想象力,在写作课的作业中往往照搬自己生活的原型,缺乏自己独特的虚构加工。马蒂森在这里高度强调了写作不能完全依赖于现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写作本身应当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会听到“江郎才尽”之类的描述,说的就是作家的素材枯竭。每个人直接能经历体验的生活总是有限的,如果在写作中总是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则无论多厉害的作家也难以支撑,因为可写的素材总是有限的。对于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更需要注意这一点,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并不是现实世界人物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它只是小说文本的本身!


谨记,你正在刻画的是小说里的角色,而不是该角色的人物原型

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在创作过程中你就要树立一个主体意识。我写的是我要塑造的虚构人物,所有现实原型都不过是为了给我那个人物增添一些真实感和动人度,而不是要照搬。所以在作家的笔下,这个人物的身子可能是他舅舅的,行为可能是他侄子的,心灵却是他自己的。这就是小说创作的核心口诀,人物塑造是一个大拼盘,如同各式各样的水果沙拉搅在一处,关键是要拌出独特的味道,其他都不重要。


那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呢?马蒂森女士支了几招,为大家答疑解惑。


1、头脑风暴(brainstorm),穷尽所有人物、事件的可能性,然后再逐一筛选最能促进故事发展的那些事件。


2、任意性练习活跃思维法。简而言之就是以游戏随机指定的方式来选定写作范围和构造句子。


3、放松身心,除外散步时观察大街上来往行人,揣测他们的人生。


请大家记住作家其实就应该像小孩那样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这可不是犯傻,而是写作本身的要求使然。我们的创意不是时时刻刻如泉水涌出,所以需要细致耐心地等待,需要有信心去观察、守候,相信会在一团乱麻的生活中找到你所要的那个Mr.Right.


让人物动起来的核心要素则是制造麻烦和巧合,需要你具备所谓的“虐待才智”。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只有犯错并深陷困境,才会具有真实性和吸引力。想想看为什么很多人看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追忆逝去的时光》)一书觉得索然无味,核心就是这本书里的麻烦并不是很突出,显得平淡如水。而你如果看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就会发现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不良行为和悲惨遭遇才有戏剧性,事实就是这样。让人物深陷困境还不够,得引发一定后果才行。问题层出不穷,故事才好看

这些都是写作的核心要害,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中长篇小说更是要注意谋篇布局。你要清楚哪里设置悬念,哪里设下伏笔,何处呼应前文,总之得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的心魂不会漂移到其他地方。比如《水浒传》里的施耐庵写李逵背母上山,母亲被老虎吃了,这是一个转折。李逵事母至孝,这是前文已经铺垫好了的,于是就是怒杀四虎,衔接的十分妥帖。


3、成为别人


在这一部分里,创作者需要的换位思考,站在你要塑造的人物的立场、心态上思考问题,考虑故事结构、情节推进等具体问题。《写作课》在本部分着重以女性文学为切入点,讲述了如何思考对职场女性和边缘群体的文学书写。


说到底核心就是敢说敢写,开拓自己的写作主题但同时也需要请相关专业人士帮助查缺补漏。请记住赋予人物更大的自主性,考虑悲剧结局的书写更有利于突破传统的类型化的文学写作。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成为你自己。”但这句话对于创作小说有时却并不适用,因为你会发现小说创作中更需要别人、他者的“叙事角度”。这种切换对于创作者的自由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不需要自我设限,尽力去体验就好。


4、敞开心扉


在全书的最后部分,马蒂森女士更多地强调了人的因素。作为一个创作者,技巧性的提高其实并不难,但更重要的则是需要自我放纵,坚定信心,面对可能的拒稿和事业的毫无起色。千言万语归根结底,你得动笔开写,将自己带入角色,允许虚构的人物犯错吃苦。


也许每一个想成为作家的写作者都有一段坎坷的道路要去走,但写作的初心却不应遗忘。敞开心扉与你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把握叙事视角、修辞的使用,逐步打磨自己的作品,或许在马蒂森的《写作课》的指引与激励下,未来还会有更多优秀的写作者圆梦。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呢?如果你不清楚,不妨打开本书,跟着马蒂森女士耐心的讲解来重温写作课,开启自己的创作之旅。请记住以下创作原则:


1、你应该不仅有创作的冲动,而且已经转化为实践。


2、有所取舍,活出自我,写作本身需要时间投入和其他事务的牺牲。


3、写作需要臆测、直觉和想象。小说家不必对事实亦步亦趋。踏上写作之路的作家都要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非理性状态,重视直觉和冲动。必须让自己卸下心防,才能写出好作品。


4、动词和名词要足够具体,副词和形容词要足够准确,不能滥用指代不明的隐喻或陈词滥调。


5、干嘛要粉饰太平呢?生活本来就悲喜参半充满了不确定,要抓住矛盾写。


6、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谨记你在塑造人物而非照搬原型。


7、麻烦和冲突是故事的灵魂。问题层出不强,故事才好看。


8、不要理会外界及内心的负面声音,让我们拿出配得上作家二字的权威和主宰作品的强大气魄,好好讲故事。


9、投稿和卖房子挺像的。我们不必关心和相信什么是成功作家的社会定义。


10、修改但不绝望。


文章作者

塞林格的后窗

发表文章26篇 获得18个推荐 粉丝341人

格物致知,反身求诸己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