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遇见一本书|博物馆教育如何才能有趣?用这本书来一场实战

作者:一粒

2018-06-01·阅读时长7分钟

3025人看过
【开奖】恭喜@Jennifer欣 @陈红兵 获得本次赠书《和孩子一起去艺术博物馆》,请于五日内将你的电话+地址+收件人姓名私信@三联中读 官方微博。中读君会尽早发货,过时不候哦~

最近几年,博物馆教育悄悄走进我们的家庭。无论是平日周末还是小长假的国外旅行,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孩子进到博物馆中。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几种看展方式:

佛系看展式:孩子爱去哪玩去哪玩,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遛娃;

百度百科式:父母仿佛一个行走的“百度百科”,将展品的背景知识一股脑儿地倒给孩子,一路下来口干舌燥,孩子也兴致索然;

全权托管式:让孩子紧紧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不时给孩子认真的表情拍张照片。

在这几类看展方式中,父母和孩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是将自己或他人的见解强加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对博物馆产生“无趣”的印象。

博物馆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

来看看这本由美国权威艺术博物馆推荐的《和孩子一起去艺术博物馆》——放弃成人的刻板印象,用孩子的眼睛来欣赏艺术,不仅一家人能享受博物馆的美妙时光,孩子也能从中受益终身。

作者:[美] 玛利亚·克里斯蒂娜·塞恩· 维特根施坦因·诺特博姆  著[美] 盖瑞·丁特罗  序定价:88.00 元开本装帧:12开 精装上市时间:2018-5适读年龄:9~13岁出版社:未小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艺术顾问妈妈同孩子的艺术博物馆之旅

亲身经历让全家摆脱“博物馆噩梦”

 

(本书作者玛利亚·克里斯蒂娜·塞恩· 维特根施坦因·诺特博姆)

《和孩子一起去艺术博物馆》的作者玛利亚是一位十岁孩子的母亲,她的儿子兼小跟班加斯帕是个小博物馆迷,而且对艺术颇有见地。

每次出发前,玛利亚会和儿子一起在网上搜索目的地城市和其中的博物馆,选择几个大家都感兴趣的参观。在一次去罗马的旅行中,她干脆让儿子负责看地图,为他们做向导。在罗马这样的大迷宫,这样做不仅赋予孩子安排行程的权力,也让父母享受到拥有“私人向导”的惬意。

进到展厅后,她会和儿子一起玩寻宝游戏,去找一个动物或者一个激烈的战场。作为专注的奖励,孩子会得到一张印有他最喜爱作品的明信片。

每次的博物馆之旅都是回忆满满,趣味多多。渐渐地,儿子对艺术的见解让玛利亚感到惊喜万分,给了她创作这本书的灵感。

玛利亚用自己的经历与方法告诉我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其实一直在犯错。父母通常习惯用自己的视角来欣赏艺术,并把观点强行塞到孩子脑袋里,而不是与孩子一起慢慢感受。

同时,作为一名艺术顾问及收藏家,玛利亚长期与艺术品打交道,在艺术收藏领域经验丰富、视角独特,也更了解大众的品味。比起学院派,她的语言轻松易读,书中亲切质朴的语言让你感到好像就是一位妈妈和孩子在交流的过程。

孩子独特的视角、对画家深意的快速领悟,以及对作品内容引人入胜的描述,也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原来,你和孩子是彼此最好的老师。

13大主题,50次细致讲解

世界级博物馆馆长权威推荐

在主题上,作者根据孩子熟悉及喜爱的事物将50幅名画归类为13大主题,比如动物、大自然、神话与魔法等,用贴近孩子生活的方式拉近孩子与名画之间的距离。

图文分离的版块设计,一侧是作者艺术解读方法,另一侧是大幅的原画,让人感到好像真的是站在艺术博物馆的展品前,旁边是一位充满好奇心的朋友,带着你和孩子慢慢探索。

《洗浴》,玛丽·卡萨特,1893年

50幅画作,50次的细致讲解,举一反三的艺术鉴赏方法让你触类旁通,当你和孩子再次进到博物馆时,即使是遇到其他类型的展览,也会懂得怎样与孩子更好的交流。

 

《和孩子一起去艺术博物馆》由美国多家世界级博物馆馆长和学者对内容进行审校,保证内容的准确与专业。包括:

l  休斯敦艺术博物馆馆长盖瑞·丁特罗作序

l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荣誉馆长菲利普·德·蒙特贝洛

l  纽约大学艺术学院附属历史文化博物馆教授菲斯克博士

 你真的会提问吗?

用好问题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很多家长会试着向孩子提出问题,但其实他们心中已经预设了答案,为了引出标准答案的问题只会让孩子的思维僵化,只能接受他人的看法。相对的,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思维开放、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盲从他人。

提问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在这本书中,作者就根据每幅作品提出不同的问题。

《约翰·歌德萨乌爵士》,小汉斯·荷尔拜因,约1532-1534年

例如,上图是小荷尔拜因笔下的约翰爵士。仔细看他的脸,你能从中解读出什么样的故事?你觉得他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描述一下他与父母的关系。

他从事什么工作?

他的家会是什么样子?

在一系列开放式提问后,作者进一步告诉我们,约翰爵士是亨利八世的朝廷重臣,主管贵重的金银服饰,并且有两个孩子。了解这些背景后,再回想刚才的问题,孩子自然而然会有进一步的判断与思考。

除此之外,作者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要求孩子关注日期或者史实,而是应该从视觉角度来欣赏画作,这样更有趣,也更能让人记忆深刻。

在孩子思考、描述自己想象的故事的过程中,还训练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探究精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好奇心都是你的出发点。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将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觉,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建立自己对艺术的独特感受,而父母也将学会放心的倾听孩子的智慧。

看画展只是审美教育?

将艺术启蒙拓展到通识教育

其实,在艺术博物馆里并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审美,更是通识教育的绝佳场所。

在这本书中,作者就通过“趣味小常识”等板块,将科普、人文、历史、地理、经济等知识巧妙地融入进艺术欣赏之中,让美丽的画作成为一颗颗绳结,将知识织成一张大网。

在【动物】章节中,作者选取了德国画家汉斯·霍夫曼的这幅微笑的小猪。可一旦这只可爱小猪长大,它就会变成可怕的“怪兽”——野猪。

汉斯·霍夫曼,《一只小野猪》,1578年

原来野猪竟然能够闻到十一千米以外的人类气息,而猎杀野猪曾是国王的专属运动!

又例如在【大自然】章节中,我们会看到蒙克这幅震撼人心的《呐喊》。

《呐喊》,爱德华·蒙克,1895年

 

    《呐喊》被认为是最能让人萦绕于心的作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幅画画的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太阳是刚刚落下地平线吗?

这就不得不提到蒙克的家乡挪威。挪威独特的地理位置被称为“午夜太阳国”,夜晚的阳光对人的情绪和睡眠有很大的影响。也许正是这午夜阳光,让蒙克感受到了大自然歇斯底里的呐喊。

在【科学与技术】章节里,作者选取了马奈的《铁路》。画中的女孩对轰隆隆行驶而过的火车很着迷,这是一幅被认为“很时髦”的作品,这又是为什么呢?

爱德华·马奈,《铁路》,1873年

原来,在工业时代,乘坐蒸汽火车可是当时最时兴的交通方式,火车代表那个时代艺术家最新、最流行的创作主题。

用这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去艺术博物馆》告诉你看展览不应仅仅局限于展品本身。通过阅读的深入,孩子将逐渐学会如何找出画中的故事与知识。

你还认为看展很枯燥?

让孩子变身“艺术小侦探”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有游戏起来,孩子才会更活跃。因此,书里专门设置了“艺术小侦探”板块,作者给出线索,让孩子在画中找到答案。

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有些答案也并不唯一。关键在于,通过互动游戏能够引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学会观察,从而给他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看看下面这幅《正在睡觉的小狗》,除了小狗,你还能看见什么呢?你会引导孩子去关注什么?

《正在睡觉的小狗》,格里特·德奥,1650年

猜猜狗的主人是谁,是大人还是孩子?

每个物品的状态如何?(看看水罐的盖子、筐子的边缘、木鞋的跟部)

光线是从哪里来的?(是日光、烛光还是晨光?)

线索:找到画中的鞋子。这是一只样式简单的小木鞋,并不是富人常穿的时髦款式。

再来看看这幅熠熠生辉的黄金画作,里面各种各样的图案就像孩子常玩的拼图游戏。

《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克里姆特,1907年

和孩子一起来找找看:

图上的符号和花纹有多少种?

你发现她披肩上镶上的金色字母了吗?

她的头部左上方还有一双眼睛,你发现了吗?

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化身艺术小侦探,别说孩子,就连大人都禁不住“诱惑”,好奇画面里还有哪些是自己忽略掉的东西。你还会担心孩子觉得枯燥无味吗? 

不仅是实力派

“颜值”也是十二分

《和孩子一起去艺术博物馆》封面采用高阶细砂,看似平滑的表面摸起来有孩子的蜡笔画的质感,手感亲切~内文版式图文分离,高清原画大图;内文纸张采用保护孩子视力的专业级哑粉铜,可180度平展阅读,完美的印刷、装帧效果带来最佳的阅读体验。

绿色环保标识,使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全方位呵护孩子健康。

(12开精装硬壳,和iPhone8 Plus的比较示意图)

《和孩子一起去艺术博物馆》告诉我们:艺术欣赏没有神奇的秘诀,也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你个人对画作的感觉,而好奇心会带领你发现绘画的迷人之处。

一旦你参考了这本书的内容,无论是在书中、在网上,还是在博物馆里,相信你和孩子都将发现欣赏艺术的美妙之处,让博物馆教育真正进入我们每个家庭。

 

文章作者

一粒

发表文章17篇 获得39个推荐 粉丝402人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