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没有什么天机可以一语道破

作者:火狐狸

2018-08-11·阅读时长5分钟

573人看过
说过再多,我们的所有善意也不会最终交汇在一个点上。

《小偷家族》看完,我当然泪流满面。

灯光亮起的时候,我甚至还能闻见那间房子里的味道,还能复原出它周围的道路和树木,偶尔的绿地,以及荒凉的河岸,狭窄的街区…….。这一切那么熟悉,甚至连洗衣房外摆满的都是斑驳的自行车,破旧、拥挤、黯淡。人物与这环境浑然一体,他们不好看,浑身缺点,脏兮兮,穿着不合体的衣服,住在仅可容身的屋子里,各种物品塞满,杂乱无章,正如他们处身其中的方式。

虽然他们讲着日语,但我丝毫没有疏离感。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它就是我身边见过的许多家庭,是我走进去后的熟悉感受。隔着屏幕,所有这些的味道飘出来,甚至语调与表情也瞬间让我恍惚。

这些蝼蚁般的生命以及盛放他们的空间,一定给很多观影者带来了不适,正如我曾经踏进这些地方时一样。但,导演让影片的前后呈现了截然相反的色调:前半段里,屋子虽然肮脏拥挤,但常常是寒夜里唯一的温暖,黄色的灯光在浩瀚的夜色里虽然微不足道,却异常醒目,灯下聚起来的是全家人活泼轻松的脸;而当事件转折,便出现了漫天的白雪,天地一色,寒意侵人,屋子宽敞了,可也同时丧失了人来人往,拥挤交会里发出的温度,红红的电暖表达的恰是孤零零的寒意。

很显然,他要提醒我们注意这龌龊外表下的其他。

影片是从超市偷窃开始的;但偷窃完成后,他们用自己的钱购买了街头小贩的食物;接下来,拿着并不充足的食物,打算赠与日日目睹的孤苦的小女孩,并且为了救济,带她回了家;天黑时,又因亲闻家暴,放弃了将女孩送回的想法,转而留养。由这个孩子,带出了这个家庭的特殊性:并非什么家族,它是个开放家庭!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似乎随时可能张开怀抱接纳外来人。

但是,屋子已经快要挤爆,谋生能力也几乎没有(所以才去偷窃),社会救济又根本不存在!拿什么来接纳呢?——男主人指指自己的心脏:“我们是靠这里联系起来的!”

此言不虚。屋檐下的老老少少六口人,虽然缺吃少穿,没有亲缘,但其乐融融,亲密无间。男主人不动声色地及时指导男孩子成长,女主人冷静周到地给予力量让妹妹坚强。尤其使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家里只管互相温暖,不论通常意义上的道德评价。所以,姐姐可以轻松和奶奶讨论自己正在做的援交工作,一家人可以去商场偷来吃喝拉撒一切日用,当然,偷窃限于够用,不为贪婪。

这种轻松有爱占据了影片的绝大部分镜头。每当画面回到屋里,所有人开始密集互动,那种细节上的关爱与呵护洋溢着真正的家的味道,果然蓬荜生辉。那么多个屋檐下,似乎哪个也比不过他们的沸腾与热烈。

但这只是个虚幻的泡沫,正如除了去偷窃的地方人来人往,这个家周围却总是空空荡荡的虚幻感一样。一旦与社会联系起来,这个看似牢靠的家便千疮百孔。

首先,几个孩子的原生家庭都存在。他们的关系只是自己情感上的认定,毫无法律保证。一旦暴露,必然面对法律惩罚。

其次,家庭内部可以忽略通行道德标准,但孩子的成长却无法回避与社会规范的接轨。这一点在幼小的哥哥和妹妹那里都有强烈表达。

妹妹虽然留恋这里的温暖,但还是屡次触及偷窃究竟对不对的问题。而哥哥的纠结更大。明知偷窃不对,为了一家人生活,又必须继续。但一直拒绝妹妹参与,想让妹妹有一个清白顺畅的生活。当男主人用这个家一贯的逻辑帮他扫除障碍后,百货店老人的一句善意的劝告瞬间便击溃了哥哥的防线。这才导致他最后用挑衅的偷窃来暴露一切。

对于这个有法律风险的“家庭”而言,暴露就是终结。

深入这个家的内部,那里平和安乐;让社会来审视这个家,它便疑窦丛生。

即使影片最后给出了一些让人震惊的“秘密”,但对于知晓一切的观众而言,这仍然不足以撼动之前存在的温暖的事实。

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错位,这该是影片最想挑战的领域。

首先,家究竟是个什么所在?家人究竟是个什么存在?

从已有的认识而言,家庭是提供个体成长营养之所,感情的培养,性格的平衡,阶层的传承,社会网络的共享等等,都涵盖其中。每个个体的机缘不同,完美的营养也几乎不存在,因此,在这些家庭功能中就有了重要程度排序。鉴于阶层流动的事实,我们必须承认家庭对于广泛意义上的个体而言,最重要的乃是情感与亲密关系的培养与支持,源源不断的坚定力量正来自于此。

这个小偷之家里,男女主人是彼此寻找到的,他们原有爱意。而老人与孩子却是各种机缘凑来的。对于逐渐离开各类社会角色的老人而言,相关调查表明他们没有随着年龄增大而觉人间无味,相反更珍惜快乐时刻。而孩子,永远对于亲密关系有最强烈的敏感和需求。

这样的四个人为什么留在这个穷得需要偷窃才可以活下去的“家”里?尤其是奶奶还需要用自己的钱和房子来贴补,有两个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哪里。

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否则这一家子也无需以偷窃为生了。但钱不能带来奶奶的快乐。她遭人遗弃,虽然有房,却是无家,非常凄惨。她盼望的正是人来人往,真实安宁的快乐。而这些她都从这些“家”人身上得到了。临终前,她为此表达了感谢。

姐姐和妹妹从各自的家庭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来到这里。姐姐的原生家庭有钱,但她宁愿靠援交养活自己。妹妹家庭近在咫尺,但她不愿离开,即使为此学习偷窃。姐姐留恋她的点滴都有人看在眼里,妹妹能立刻感知每个人都在关注她。尽管撒娇,尽管犯错,这里唯一没有的就是训斥!

家人是什么呢?就是这样的包容和关爱,能切身体会,能从中安定。这个小偷之家千疮百孔,但在这一点上真是无可指摘。它确有家的味道。若不是因了这一点,哥哥也不会在去与留的选择间如此艰难。

其次,法律对家庭的建设意义在哪里?

剧中,女主人被抓后的自白让我最为触动。一切曝光之后,她和男主人的激情杀人逃逸当然无可辩驳。但她放不下的是这一家人曾经的“亲情”。上有老,下有小,辛苦又充实的主妇角色让她很享受,间接地弥补了她的原生家庭里母女关系的缺憾。虽然最终孩子们没有喊过一声“妈妈”,但她自认已是事实上的妈妈,成功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让她有自信问出一句:

生了孩子就自然是母亲吗?

现代社会的法律框架下,家庭里的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都不是自然成立,全部需要经过法律的认可,从而获得法律的保证。男女主人任何一个条件也不具备,自身历史充满法律和通行道德上的污点,甚至连一个母亲和父亲的身份也没有,当然在这个基本规范面前,毫无辩护能力。只能看着孩子们被合理合法地送到该去的地方,无论这地方他们究竟感受如何,会迎来什么命运。

当家庭成为制度,也许就在远离情感的建设。维系代际关系的血缘就是责任和义务。责任与义务又被法律赋予高于情感的地位。或者可以说,在现代法律的框架内,这二者就等同于经验世界里的情感。所以,尤其母亲这个合法身份获得了不言而喻的神圣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母亲自然拥有对自己孩子的最亲昵的情感。

由此反观,这一家人的“非法”关系,也自然使他们自认为顺理成章的行为都成了“恐怖”的事实:谋杀、遗尸、拐骗、敲诈、盗窃!即使调查员们最终嗅到了实质关系的味道,他们也必须按部就班,将孩子送回丢失孩子却不报警的父母手里!

八年前网红的“杀鱼弟”喝剧毒农药自杀,此前曾经被父亲打到差点摘除眼球!暴力天天上演,“杀鱼弟”的妈妈却只能说:宁愿他出走,好赖还能活着!

小偷之家的亲情在法律面前是“虚假”的,但旁观者和身处其中者都明白是真的;父母亲情显然无存,法律却仍然让这个家庭“团圆”!

家庭是个制度性存在还是经验性的存在呢?

有答案吗?其实没有。没有什么天机可以一语道破,说过再多,我们的所有善意也不会最终交汇在一个点上。

文章作者

火狐狸

发表文章21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193人

读三言文章在公号“狐语胡言”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