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饮茶之道

清代宫廷饮茶之道

作者:王恺

2018-02-09·阅读时长10分钟

115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295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清乾隆   珐琅彩黄菊花白地茶钟。高5.2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4厘米

王健华老师是原故宫古器物部研究员,现任故宫研究院研究员。方向主要为明清瓷器和宫廷紫砂。在上个世纪70年代,很多陶瓷类的生活器具,是按质地和年代分类的。在文物归类中循旧例,瓷器归属瓷器档案,陶器归属陶器档案,紫砂器在本质上属于陶器类,可是外表又与汉唐的陶器完全不同,只能作为明清时期的地方窑收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当时茶文化为何物恐怕没有多少人真正地关注过,有些珍贵的茶文化的文物数十年被堆放在角落隐姓埋名。例如乾隆皇帝使用的紫檀木茶籝(古称:具列),1982年从打包的“战备箱”取出的时候,上面宫廷书画名家所绘的一幅幅“贴落儿”画都已经破损,木架开绽,基本上不能陈列展出了。经过师傅的细心修复才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由于90年代初受港台的茶学研究之风的影响,王健华老师开始从这些与茶有直接关系的皇室生活器物中逐渐认识到紫砂器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批藏品。和组里的同事们一起将许多沉埋多年的茶器整理出来,2005年故宫院庆80年之际在斋宫举办故宫建院以来的首次宜兴紫砂展。本刊去年曾专访过王健华老师关于宫廷紫砂器的研究,这次又请她将清宫饮茶的风俗再梳理一遍。

原本脾胃虚寒而不太爱喝茶的王健华老师由于工作原因喜欢上喝茶了。由于她是北方人,喝茶也有北方人的豪爽,她说“潮州范儿”饮用工夫茶虽好,但是由于北方干燥缺水,客人或学生到家里不仅要品饮茗茶,而且还要解渴除乏,大量地补充水分。很多时候过于小巧的茶器很难兼顾解渴的问题,“工夫茶”固然很好,但没有工夫的人怎么办?过小的茶器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饮茶场所。人们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茶器喝茶。喝一席茶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适当地讲究一下环境,当然古代士大夫那种松风山林、竹炉炭火的品饮佳境已经十分少见了,多数城市居民是在家中饮茶待客的。喝茶的地方如果宽敞不了一定要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再摆上一两盆鲜花或绿植点缀就可以了。茶器要协调搭配,不一定很贵就好。如果有条件的话多准备几只茶壶,用同一把茶壶泡所有的茶,如果清洁不够会相互串味儿。王老师以她特有的从业眼光,主张生活艺术化。她从民间淘来很多茶席用器,如残缺的元龙泉大碗底做壶承,唐代邛崃窑浅盏做烛台,宋代磁州窑残钵做鉴水,中药店买来的散装灵芝做放置茶针之物等,就连收储茶桌废弃物的敞口罐也是民国的产品。这些看来不相干的旧物在王老师的合理搭配下释放着一种久远年代的历史信息,品饮佳茗之余本真质朴的感觉油然而生,浮躁的心也会慢慢地静下来。

文章作者

王恺

发表文章3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87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茶之道

山场、活水与茶境

232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