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11-13·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50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李海波
作为以出世解脱为目标的佛教,又必须立足现世生活,服务于现世人群,从而不可回避其入世的情怀。从理论和实践上弥合这一逻辑的冲突,一直是佛教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到大乘佛教时期,佛教的理论框架最终得以在“般若”与“方便”不一不二、不即不离的辩证呼应中建构起来。般若指向性之空,性之空则必然身心无住,身心无住则导向出世;方便源于相之有,相之有则必然呼唤勇敢面对,从而引发灵活应对,显示入世的倾向。于是,般若与方便在理论层面建构起性空与相有的辩证统一,必然在实践层面呈现为出世与入世的自在徜徉,其间意趣,包括性与相、空与有、圣与俗、智与悲等多重关系,成为大乘佛教至今挥之不去的基本架构。程恭让的《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列概念思想为中心》(以下简称《佛典》)从学术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但揭示了大乘佛教从印度到中国不断发展演变的内在理路,而且也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方向。
一、方便与般若的圆融统一
方便,全称“善巧方便”,与般若同是佛教的常见概念。但前者通俗易懂,轻松随和,后者玄妙华美,庄严神圣。后者被赋予浓厚的哲理性和宗教性,而前者之生活性和世俗性却常被忽视,误为俗流。在大乘佛教的原本理论建构中,方便与般若其实同等重要,而且密切联系,相映生辉,共同成就了大乘佛教的基本体系。《维摩诘经》有“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法华经》云“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华严经》言“从此第五诸菩萨,说名具足方便住,深入无量巧方便,发生究竟功德业”。从这些论述可知,方便与般若是佛教终极解脱的不二之门。
可是,在中国佛教领域,一直存在重般若轻方便的认知,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善巧方便只是中国佛教的创新性发明,而非印度佛教所本有。
《佛典》一书以善巧方便为考察的内在主线,以经典汉译与诠释为考察的主要领域,以大乘佛教基本体系的核心建构为考察的基础,探寻初期大乘经典中善巧方便思想最早的起点—《佛母宝德藏般若伽陀》,研究了目前所见佛教经籍中以善巧方便概念作为中心组织大乘教法的经典《善巧方便波罗蜜多经》,继之整理讨论了《法华经》《般若八千颂》《维摩诘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有关善巧方便问题的立场、定位以及实践方式,论证了善巧方便思想在大乘理论体系中的连贯性和重要性。在这一呈现过程中,作者广泛吸纳海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回到梵文经典,深入语源学,以客观与严谨的学术研究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初期大乘经典实际建构了般若与方便平衡开发、辩证彰显的菩萨智慧学系统;善巧方便是佛陀、菩萨、圣者转依所得的一种殊胜品德,它与般若静观实相的趋向不同,是由慈悲心激发佛法的实践智慧,是圣者的特殊能力,由佛陀的证法菩提所规定,时时刻刻参考众生的根性,并以其引归佛菩提作为目标。同时作者也梳理了中国高僧对善巧思想的领悟和诠释,通过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将善巧方便在佛教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必要性抽丝剥茧般逐步呈现出来。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