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麦
2017-12-14·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39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罗大佑准备在北京做跨年演唱会,又一次来到北京,已经做了几年罗爸爸的他,用了很久才回想起第一次跨年演出的场面,语调仿佛是谈论他人的经历。“是1983、1984年,在台北,那时候每个人都很亢奋,人潮汹涌,从未见过那么大的场面。”回想起在大陆开唱的年代,他记忆犹新,“第一次来大陆开唱是在2000年,在上海,每次来这里都像老朋友相见。”罗大佑讲得很客套。
这场演出被命名为“当年离家的年轻人”,歌曲的选定无疑围绕着罗大佑对于家的不同理解。他感激过去30年“流浪”时所见的世界,他也笑自己老了,觉得这些年来只是不停地画着一个圈,而圈的尽头,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罗大佑说他越来越喜欢台北,“或许觉得恨,却离不开”。
《家3》
2017年的盛夏,一个给人感觉漂泊了数十年的音乐人,时隔多年后又推出一张名为《家3》的专辑,他像一个突然停下脚步的徒步旅行者,在音乐中试图远离时代、喧闹和人群,回归到属于他的家世界。他用30余年辗转世界,最终回到台北,从出道至今,罗大佑好像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浪子最终回家,娶妻生子。他觉得自己被崭新的生活琐事牵绊,突然变得很忙,家给他一个新的模样,这让很多熟悉罗大佑的人感到陌生,然而,他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华人的最终宿命。
丁西林曾说理想的家,有五个条件,一是糊涂的老爷,二是能干的太太,三是干净的孩子,四是和气的佣人,五是24小时热水供应。在罗大佑看来,他的家只有吵闹的孩子,和不舍得放在公司的吉他,梁实秋笔下的台北家居,在今天成为一种现实。
罗大佑说,一个人的一生会有三个家。第一个家,是父母给我们的家;第二个家,是我们自己出外去追寻的那个家;第三个家,是自己终于成立的家。随着《家3》的创作,他携妻女搬回故乡,他希望女儿可以在这里成长,“那是我的原点”。
《家3》是罗大佑的第八张专辑,距离上次发片《美丽岛》已有13年之久,在专辑中,他邀请家庭入镜,展现他目前所自豪的亲情,似乎也忘却了这个台北,也曾是他最不想回去的地方。
在《鹿港小镇》中,那个刚刚长成的少年高唱着:“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黄金天堂,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庙里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那时,他直指台湾当局的移民政策,以及对山区过度开发造成的乡村破坏,他觉得城市糜烂,他觉得梦想破碎,让城市人难以释怀。1982年,这首歌遭到台湾审查部门的反对并勒令修改。
时隔多年,台北早已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从某种角度看来,这里和罗大佑曾经居住过的纽约、香港无异,一个城市终于再次安定,并重新定位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总之,罗大佑回家了,但那里仍随处可见光阴的故事,以及变成林立高楼的陌生世界。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2335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