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千
2018-01-01·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539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说起物理学界著名的辩论,可能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从20世纪初开始的,爱因斯坦与尼尔斯·波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本质,乃至于关于真实本质的辩论。这场辩论可谓旷日持久,几乎占据了两位科学大师的下半生。从后来的实验结果来看,似乎是波尔最终赢得了这场辩论,后来各种越来越精密的实验,结果大多都符合波尔的预测,爱因斯坦看似站在了量子力学的反面。
两位科学大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中也留下了很多名言。爱因斯坦面对令他迷惑不解的新理论,曾经说过“上帝不是在掷骰子”,而波尔则针锋相对,毫不客气地说:“爱因斯坦,不要指挥上帝该怎么做。”这场争论也使爱因斯坦对于真实的含义感到迷惑。在晚年的一次散步途中,他问陪同自己散步的派斯教授,是不是相信月亮只有在我们看它的时候它才会在那里。
爱因斯坦与波尔之间的争论代表了人们对于真实含义的不同理解。爱因斯坦坚持认为物质的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而波尔则认为爱因斯坦对于真实的要求太过苛刻,他相信一个现象在没有被观察到之前,就不能被称为一种现象。
这样的争论固然是因为在20世纪初出现的量子力学太过于违反人的直觉,但实际上人类关于真实本质的争论则是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就开始了的。在科学界一场更加著名的、持续时间更久的辩论该算是从牛顿时代就开始的关于光的本质的辩论。光究竟是什么?牛顿相信光是一种微粒,他用一个简单的三棱镜将一束白光分解为一条彩色的光带,以此来说明人们眼中的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组成。反方则认为光是一种波,这一方最大的胜利来自于一位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在1801年进行的双缝干涉实验。当光线展示出了波所特有的干涉性质之后,光的波动性质又变得不可置疑。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3626人
喵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