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导读:托尔斯泰 | 人类巅峰时期的巅峰之作

作者:

2021-03-26·阅读时长12分钟

2237人看过
作家石一枫向来以语言风趣幽默、观点机智犀利著称,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会发现当社会和时代发生巨大变化时,人类的情感生活尤其是爱情观念总会表现出相应微妙而复杂的变化,而托翁这部人类巅峰时期的文学巨著,也绝不仅是一个悲剧爱情故事,其背后还有更复杂的时代主题。

导读:托尔斯泰 | 人类巅峰时期的巅峰之作

31.6MB
00:0023:01

三联中读的朋友大家好,我是石一枫,欢迎和我一起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

今天利用这个平台其实就想和大家分享一部托翁名著,也是19世纪小说的高峰《安娜·卡列尼娜》。其实这个作品对于咱们中国人而言,其实是属于那种既熟悉又陌生,既耳熟又不能详的作品。

听书或者了解一部小说,其实我最感兴趣的东西就是这种耳熟不能详的东西,如果是耳熟能详,我听它干嘛,也没有意义,没听说过的东西大家也没兴趣,耳熟不能详的东西,反而是大家最感兴趣的。

为什么说《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作品对我们中国人很熟,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说过那么一两句所谓的箴言、至理名言,比如说《围城》中的那一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个说的是婚姻,同样说婚姻的另外一个跟《围城》同样有名的小说里的名句,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话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然后不同的书里边,不同的杂志、报纸上已经看了无数遍了,看得太多了,像《读者》《知音》这种杂志引用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估计已经不下上百遍了,这很神奇。

其实说得不恭敬一点,它几乎就是鸡汤一样的话,是几十年来中国流行的“鸡汤名句”里边最有名的一句,但是同时也很矛盾,就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作品读起来,客观来说,对于今天的朋友,尤其年轻朋友,还是稍微有一点困难的。19世纪的人写东西和现在的人还是不一样,他不会像10万+上公众号一样迎合我们今天这些人的阅读习惯。

Anna Karenina

 出版社 Bantam Classics,1984.

很厚的两本书,动不动几十万字,其实读起来也是有困难的。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经典作品,我们每个人都看过无数遍“幸福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这句话,都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我想真正读完这本书的人其实并不多,反正以我的经验,可能是有一些从事文学专业的朋友能读完,大学中文系或者大学外语系的文学专业的朋友也能读完,或者就是一些相对专业的读者,这些往往是带着任务读书的状态,在今天这个时代才会去读完《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作品。

也很正常,因为每个人生活都挺忙的,“一白胡子老头”写个几十万字,也没有那么有趣,也没有那么搞笑,看着也挺累的,这个也能理解。我们今天的人读得少,其实这个都是能够理解的,但是也很可惜。就是说读书这事儿是有门槛的,门槛越高,快乐越大,这个是我一贯的一个理解,但凡什么事情其实都这样,门槛越高,快乐越大,就像吃饭一样,你说淮扬菜的门槛高不高,好像它门槛很高,你吃淮扬菜得花不少钱,还得学淮阳菜的知识,还得懂淮阳菜的各种吃法,还得懂它的门道,这是个学习的过程。当你会吃淮阳菜的时候,已经花了很大的功夫和精力,还有钱了,但是淮阳菜带给你的快乐是很麻烦的,这个快乐绝对不是麦当劳能够比拟的,麦当劳很方便,那点小快乐随时就可以得到,但是实际上快乐也很小。

所以《安娜·卡列尼娜》这种经典作品,我觉得类比于吃饭,就像吃大餐,吃淮阳菜,吃那种七八道菜的法国菜,是有这个感觉,它很麻烦,然后有时候你也不耐烦,你读的时候还觉得挺累的,但是你读完之后获得的快乐,咱们先不说收获,只说快乐,我觉得跨过门槛获得的快乐就很高。

先大致介绍一下托尔斯泰这部重要的作品。托尔斯泰其实也是一个大家听过这个名字无数遍的文学大师,其实俄国有两个托尔斯泰,一个是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也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另外一个是阿·托尔斯泰,他前面字母就是一个A,俄语就念“阿”,好多人都觉得这俩人是亲戚,其实不是,他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就像李白和李商隐都姓李一样,你说这俩人能有什么亲情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列夫·托尔斯泰所在的托尔斯泰家族确实也是俄国的名门望族,在俄国历史上出了很多相当重要的人物,出过贵族军人大臣,出过很多重要的人,然后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他们家族里面出的文学大家、文学大师,这个家族基本上靠文化,靠文艺,靠写作成名,名气最大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同时托尔斯泰也可以说是19世纪俄国文学,甚至可以说是19世纪世界文学的巅峰,这么一个出在山尖上的作家,巅峰位置上的作家,确实也可以说是那种人类智慧不断发展的结晶的产物,最后集大成在这个人的身上,往往是文学史上或者说文化史上,就有这么一个现象,就是某一种艺术门类或者说某一段时间的文化,某一个国家文学文化,不断发展积累到一个巅峰时期,会出现一个集大成的巅峰人物,比如哲学上的就是从柏拉图一直到亚里士多德,然后经过一两千年的发展,终于到了黑格尔,黑格尔就是西方古典哲学的巅峰,到了黑格尔之后,康德进入现代文学就等于是另洗牌了,我们不跟你玩了,古典文学到黑格尔是最高了,最高了之后我们另开一局。

托尔斯泰

西方文学其实也是这样,经过从17、18世纪的小说的发展,诗歌的发展,西方文学也在不断发展,最后到了19世纪就出现了那么几个大师,比如福楼拜,比如巴尔扎克,还有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这些人是在他们国家,在他们这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他们作品的复杂程度、深邃程度,还有艺术表现力,往往是全面超过之前的很多作家的。

客观地说,比如屠格涅夫也是俄国很了不起,很伟大的作家,再比如,俄国作家从受西方影响到能够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重要的文学力量,其实是从普希金开始的。屠格涅夫、普希金这都是了不起的作家,但是说真拿他们去跟托尔斯泰比,他们有他们好的地方,但是从这个作品的厚重程度,从这个作品的深邃程度,客观地说,托尔斯泰还是超越前人的。

而托尔斯泰之后的很多俄国作家或者说苏联作家,比如帕斯捷尔纳克,比如像伟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包括离我们很近的邦达列夫这样非常有名的俄国作家,他们跟托尔斯泰又不一样,就像康德之于黑格尔一样,他们另开一局,在另一个领域写作,在古典文学,19世纪长篇小说这个领域写作,其实他们也都知道没法再去跟托尔斯泰比了,托尔斯泰基本上已经达到巅峰了。

再打个比方,有可能恰当,有可能不恰当。19世纪人类智慧之复杂能够达到一个多么复杂的程度,其实是三样东西最能表现的,一个是钟表——瑞士钟表在19世纪靠手工制作,钟表匠人达到了人类在机械方面最复杂的一个程度;还有一个是交响乐,比如像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像勃拉姆斯,他们的交响乐是在音乐方面的复杂程度,到了极致;另外一个就是长篇小说——19世纪的长篇小说,几乎可以说是我们今天人类能够看到的长篇小说里边最复杂,最深厚的这种作品。20世纪的长篇小说其实往往不靠复杂,不靠深厚的程度,不靠它的广度、深度来取胜,往往是靠独特的见解,独特的人生观,或者一些振聋发聩的哲学理念来取胜,跟19世纪还不一样。

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安娜·卡列尼娜》,确实是一个人类在巅峰时期的巅峰之作,我们其实是可以这样理解这部作品的。

这部作品其实很有意思,它在很多人的心里其实就是言情小说。我第一次看《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在看言情小说,那时候琼瑶也看,亦舒也看,后来琼瑶、亦舒都看不过瘾,说咱们看个厚的言情小说吧。我们大多数人理解《安娜·卡列尼娜》其实也是一个爱情的故事,爱情的悲剧,是从爱情,从情爱这方面来理解的这部作品。这么看也行,不是不行。我记得那个时候琼瑶的很多作品里就写多愁善感的女主人公,琼瑶的很多女主人公都是多愁善感的,她们经常利用文学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经常是男的不理这个女的,然后这个女的就干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纸上抄录古诗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者“我心深深处,终有千千结”,在这儿抄古诗词就跟语文课代表似的。琼瑶小说主人公经常干的另一件事就是没完没了地看《安娜·卡列尼娜》,小说里面出现过很多次《安娜·卡列尼娜》,马上要失恋了,跟男朋友吵架了,外面下着大雨,一个男的在那跪着“你好残忍”,然后里边一个女的流眼泪看《安娜·卡列尼娜》,这就是琼瑶小说里边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很有意思。

另外一个中国作家提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就是池莉,也是我很佩服的一个武汉作家,她某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曾芒芒就很爱看《安娜·卡列尼娜》。在80年代,爱看《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个追求个人解放,追求人类文明的这么一个表现,很有意思。

我们其实理解《安娜·卡列尼娜》,刚开始都是从爱情故事来理解的,而如果你把这个故事真的复述一遍,它的确也就是个爱情故事。托尔斯泰其实也是从一个现实中的故事里获得的动机,好像是在1870年前后,他就想写这么一个贵族妇女出轨的爱情悲剧,他是想写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动机。大概是在1872年前后,他真的在自己家那庄园附近就听说了一件事,有一个妇女在外面生活很丰富,一边追求新生活,一边遭受着个人命运的极大痛苦,后来终于死在了一个大车的车轮之下,当时俄国乡下主要靠马拉的这种大车。当时托尔斯泰就觉得现实的这一点触发了他,经常有现实的故事触发作家,这也是很正常的,像英国的《苔丝》,也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刑事案件处罚了作者,写出了这么一个作品,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其实也是有现实事件的触发,《安娜·卡列尼娜》反而是在《战争与和平》之后,你别看《战争与和平》更厚,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是4本,《安娜·卡列尼娜》是2本。但是它写在更前面,而《安娜·卡列尼娜》是在1877年前后,终于完成了这个作品。

讲书,总得复述一遍主要内容,其实也就是两条线里的爱情故事。

凯拉·奈特莉饰演的安娜

第一条线就是安娜的故事。托尔斯泰还挺会讲,他不是先从安娜讲起,他是从安娜的哥哥讲起,安娜的哥哥叫奥勃朗斯基,奥勃朗斯基当然也是一个俄国贵族,他家里出了点事,和他的家庭女教师不清不楚,闹了点恋爱纠纷,家庭女教师在西方小说中,也算是一个婚姻方面,或者说是爱情方面的高危人群,总是出事,比如《简·爱》就是家庭女教师的故事,但是简·爱我们都是喜欢的,但是奥勃朗斯基我们还是得批判。他跟家庭女教师出了不体面的丑闻之后,他的妹妹安娜也就是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本来是嫁到了彼得堡),她就从彼得堡回到莫斯科的哥哥嫂子家里来劝架了,调解家庭矛盾。

安娜怀着好心来,但是自己没碰上什么好事儿,在火车站她就遇到了年轻英俊的军官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和安娜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两个人一看就是互相来了电了,有感觉了。在这个时候,托尔斯泰在这个地方埋下了一个伏笔,就是这时在火车站压死了一个人,这一幕其实是可以看做安娜爱情故事的一个悲剧性预兆,也是安娜个人生命的一个悲剧性的预兆。

沃伦斯基和安娜两个人感情逐渐深入之后,另外有一个女孩同样也是莫斯科的名门望族叫吉娣,她也是为沃伦斯基神魂颠倒,这个地方其实是常见的三角恋。沃伦斯基并不喜欢吉娣,他真正喜欢的是安娜。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在所谓社交界不断发展,不断升温,终于在一个地方,达到了一个高潮,就是沃伦斯基参加赛马的时候,从马上摔下来了,安娜登时花容失色,站起来就哭了。

这一幕几乎就是把安娜对沃伦斯基的感情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也暴露在她的丈夫卡列宁的面前,但是这个卡列宁当时对安娜的这种婚外情采取了相当虚伪的态度。他的意思就是说,“你安娜可以在外面有情人”——有情人这件事情是贵族生活圈子中,贵族的伦理道德所能够理解的,“但是你不要跟我离婚”——离婚,家庭破裂,这个是贵族生活圈子所不能理解的。但其实卡列宁这种态度,能够接受安娜在外面有人,但是他不能接受安娜为了追求爱情而离婚,等于卡列宁不在意自己的个人尊严和爱情,他也不在意人性的追求和社会伦理,他只在意那点贵族的面子,官僚的面子,可以说卡列宁确实是一个比较虚伪的人。

安娜的老公不怎么样,实际上安娜所遇到的情人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情人。沃伦斯基是很英俊,也很帅,看起来很有男人味儿,但是他在爱情决断方面,面对爱情,面对社会伦理道德,面对舆论的压力,反而不如安娜。安娜其实是比较勇敢的,她想追求爱情,就真的去追求,社会给她压力,她真的能扛住这个压力。现在说起来她真是一个人性解放的先驱,她唯一觉得对不起的,就是对不起自己的儿子谢辽查,这是安娜唯一的一个心理障碍,其他的社会舆论对安娜的障碍,其实看起来是给她造成一些压力,但是不大。

亚伦·约翰逊饰演的沃伦斯基

但是沃伦斯基其实是深深陷于社会压力的漩涡之中的,他看着是个贾宝玉,看着是个爱情至上,人性至上的人,骨子里还是一个贾宝玉所说的俗物,因为这段不道德的感情,他跟安娜同居之后,丧失了很多在社会上越混越好的机会,比如说他名誉也变得不好了,升迁也遇到了问题,贵族圈子也开始排斥他,他就越来越受不了了。这个时候他对安娜就渐渐冷淡下来,也后悔和安娜发生这段感情。

而最后承受痛苦的不是卡列宁,不是她的丈夫,不是沃伦斯基,不是她的情人,而是安娜这么一个弱女子。安娜这个人最后承受了爱情、亲情、家庭、社会、伦理以及法律等多方面的残酷的惩罚也好,或者说是压力也好,当生活和世界所有的压力都落到这么一个弱女子的肩上之后,安娜终于顶不住压力崩溃了。在后半部托尔斯泰是层层递进地描写了安娜崩溃的过程,最后她终于自杀了,也是在火车站卧轨,这是和小说刚开始的那一幕——安娜看到一个穷人卧轨,被火车压死,这一幕相互呼应的。这是安娜的这条线,安娜的命运悲剧。

另外一条线,就是这条小说的副线。虽然这个小说叫《安娜·卡列尼娜》,除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故事,同样也写了另外一段爱情故事,就是列文的故事。列文的身份当然也是贵族了,但是他更多的身份是一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有思考能力,有想象力,同时也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这么一个知识分子。这条副线就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故事。

前面其实已经说过了,吉娣用现在的话说是“白富美加傻白甜”,这么一个小姑娘涉世未深。吉娣疯狂地迷恋沃伦斯基,所以当沃伦斯基跟安娜在一起的时候,她就快疯了,是列文帮助吉娣从感情的漩涡里走了出来,他等到吉娣的情感恢复之后,吉娣也觉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沃伦斯基靠不住,哪个男人更好?是列文更好啊。列文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大备胎。吉娣基地一回头,终于发现列文才是好男人。

这两个人结婚了,一直住在列文的庄园里,两个人的生活应该说就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童话般的日子,当然我们深究下来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幸福,因为列文个人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民族的等等困扰,并没有解决。列文虽然说从吉娣那里得到了爱情,但是爱情并不能解决他人生的困扰。我们再看列文这个形象,仍然是一个烦恼的,是一个思索的,是一个踌躇的形象,他终究没有脱离一个知识分子的底色,应该说这是跟托尔斯泰个人有关系的,托尔斯泰的个人在列文身上的投影是非常深的。

刚才跟大家讲的大概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情节:两条线,两个爱情故事,一个是安娜的故事,一个是列文的故事,这两部故事等于是循环递进、交相呼应。有的研究者把它叫做桥型结构,这个桥型结构构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

这一部分就跟大家先分享到这儿,大致介绍了一下这个作品。下一节我们将继续聊一聊《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人物。本次课程涉及到的文字图片,你也可以在文稿中查看,我是石一枫,感谢您的收听。

点击上图收听《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

与更多人一起共读经典


文章作者

发表文章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人

收录专栏

听经典:企鹅小黑书(官方独家授权)

“书界奥斯卡”的20部世界名篇

10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