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追查佚本

作者:卜键

2022-09-06·阅读时长4分钟

1519人看过

四库全书纪事之永乐大典(8):追查佚本

10.4MB
00:0011:22

20世纪50年代,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FOTOE 供图)

选派翰林官员,征召饱学之士,对《永乐大典》中所收珍稀古籍进行辑集,是纂修《四库全书》的第一役,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乾隆极为重视。而刘统勋等奉旨集议前,就派人前往翰林院书库核查,奏报此书在移入之初已多有缺失,“现存在库者共九千余本”,“九千”多少呢?没见提交确切数字。辑佚开始后,分校翰林必然要对所存《永乐大典》作出详明统计,也会及时奏报皇上,但未见有文本或记载流传。

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应是在接到准确的核查数据后,乾隆谕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访查《永乐大典》的流失卷册,曰:

近因访求载籍,以翰林院所贮之《永乐大典》内,多有人未经见之书,派员查核,约缺一千余本,较原书少什之一,不知何时散佚?闻此书当时在内阁收存时,即有遗失,似系康熙年间开馆修书,总裁官等取出查阅,未经缴回。彼时如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皆在书局最久,其家或尚有存留此书剩本,亦未可定。着高晋、三宝札知各本籍地方官,令向各家一为访问。倘果有其书,无论本数多寡,即为缴出送京。并谕以此书虽系官物,然在当时原无稽核,偶尔取携翻阅,无意收存,本无关碍,此时亦并不追究从前遗失之故。惟是藏书家留此残编剩帙,实为无用之储,若归之中秘,裒辑完全,颇有裨于四库,用是广为咨访,令其家不必惊惶。

乾隆朝《永乐大典》实存和遗失的精确数字,目前能见到五十九年十月军机处的一份奏片,本人再加核计,为:原书22937卷,实存20473卷,缺2404卷;原为11095册,实存正文9881册,加上15册目录,实缺1202册(每册两卷)。这个数字虽出自20余年后,考虑到弘历对该书之看重,应无人敢于窃取,当日谕旨中所称“约缺一千余本,较原书少什之一”,是非常准确的。

乾隆思路敏捷且缜密,因《永乐大典》的迁藏翰林院在雍正初,立刻想到可能是在康熙朝丢失,进而推断与开馆修书的借阅相关。其中主要是明史馆,应也包括《佩文韵府》《大清一统志》等。被点名提到的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皆曾主持或参与明史馆事。徐乾学曾说《永乐大典》的遗失在鼎革之际,难免被质疑有心遮掩,此时便进入顺手牵羊的嫌疑人之列。谕旨很婉转,嘱令到其家礼貌询问,转达不追究之意,缴回即可。弘历也想到别的流传途径——

又或此书别经流播,因而散落人间,以及书贾坊林视为前朝旧书,转相售易,亦属事理所有,并着高晋等留心体访。如见有此书,即官为收买缴送,但须谕有司不动声色,善为搜求,不可假手吏胥,致令藉端滋扰。

事经三朝,徐乾学等人皆已物故,如果当年真的携出此书,也有可能被后人售卖,流播坊间,皇上之意是只要收回就好,多花点儿银子买回来也好。

接奉由刘统勋以军机处字寄发来的谕旨,高晋、三宝立即派员访查。徐乾学,昆山人,为顾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探花,以博学多识、才思敏捷深得玄烨爱赏,仕至刑部尚书。他曾任《明史》和《大清一统志》总裁,二十七年五月被劾请归,经皇上批准携带《大清一统志》文稿,邀请阎若璩、顾祖禹、胡渭等人在苏州洞庭湖别墅继续编纂,这就是所谓的“即家设馆”。纂修时所用参考文献,主要取自其传是楼藏书,从京师带回一些典籍包括《永乐大典》之册亦不无可能。王鸿绪为华亭人,康熙十二年榜眼,仕至户部尚书,担任明史馆总裁,四十八年正月因卷入皇嗣之争免职,离京时将万斯同所撰史稿带走,仿照徐乾学之例,在家乡修订增饰,或也会夹带一些大典散册而归。而忽忽半个多世纪过去,连他们的儿子都已逝去,物是人非,待地方官赶到,两家后人皆称查遍各房,并无《永乐大典》剩本。高晋办事极为精细,派干员带足银子,到苏州等地书肆商船到处打听,也是毫无收获,只得将此情奏报皇上,并说:“徐乾学家之传是楼,已于雍正十二年不戒于火,书籍悉遭焚毁。”意思是即使有,也被一把火烧了。

浙江方面,高士奇出生于绍兴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顺治间迁居钱塘,而第一次被劾解任,定居于嘉兴平湖。高士奇精明博雅,多年随侍君侧,收集了大批典籍、书画、彝鼎,兴建藏书楼分类收藏。他也喜欢选择古本刊刻,如隋杜公瞻《编珠》,宋周弼《唐三体诗》、高鹏飞《林湖遗稿》等,皆称善本。新任巡抚三宝委派嘉兴知府张绍元带着平湖知县,“亲至高士奇家,宣布皇上恩旨,令其子孙在其家内细细寻觅,实无存留”。可以想象三位前朝大员的后人之惊惶,而“细细寻觅”的不光是其后辈,自会有吏役盯着,如过筛子般翻拣查看。三宝也表示已命湖州选派干练的教官,“携带银两,向书贾四散购觅。如得原本,不惜重价收买”。话到此处,多数也就是说说罢了。

除了以上三人,乾隆也想到雍正朝大学士蒋廷锡,这位曾为《乐善堂诗钞》题序的帝师,也曾担任明史馆总裁,以及《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的总纂官。廷锡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精古文献,擅书画,富藏书,但卒于任上,将《永乐大典》带回家的可能性不大。正是由于这样,乾隆没有让高晋派人直接至其家查问,而是面谕刘统勋,让他转询蒋廷锡之子蒋赐棨(时任户部右侍郎),蒋赐棨当即表示“即寄信回家问明,如有收存,即行恭缴”。此事未见下文,推想亦是一次空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宝从浙江传来好消息,据宁波府报告:鄞县贡生卢址主动呈缴家藏古籍二十余种,其中有从《永乐大典》中抄存的《考工记》,“计六本,称系祖上遗留,今闻访购,情愿呈缴”。《考工记》出自《周礼·冬官》,历代传本和研究者较多,乾隆批了个“知道了”,没有太多惊喜。对于这个抄本的来历,卢址说得很含糊,推测仍与全祖望相关——毕竟鄞县是他的家乡,当年抄录之件流入别家,也是可能的。

(本节参考文献:《明实录》《纂修四库全书档案》《清实录》《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史》《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书林丛考》《四库全书寻踪记》《永乐大典辑佚述稿》《全祖望评传》等)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卜键

发表文章16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13人

国家清史专家、金学研究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