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燕
2019-05-30·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667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北京海淀寄读学校(前身为海淀工读学校)采取的是小班教学,每个班都在20人左右,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关照到每个孩子
摄影/于楚众
一所典型的工读学校
吴桐对海淀寄读学校的第一印象是,“挺嚣张的”,他指的是学校清一色四合小院,看起来不像一所北京的现代公立学校,倒像一座老皇城传统宅院。当时他还在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二,学校老师建议他转去海淀寄读学校,因为吴桐也挺“嚣张”的,抽烟,打架,跟老师对着干,转学前最长一次离家出走,旷课了三个月。
原来学校的老师跟他谈判,愿意转学的话,以前的处分就一笔勾销,否则记入档案。吴桐最后选择了转学,毕竟他是小学时以全班第一免试升入重点中学的,他对自己的未来还有期待,但那时候他对海淀寄读学校一无所知。
实际上,海淀寄读学校原名叫海淀工读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工读学校,即为不良行为甚至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开设的一种专门教育学校,采取半工半读模式。如今,海淀工读学校早已改名,教学设置和管理也已接近普通公立中学,但本质上这里仍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就读的学生总有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吴桐记得,他正式入学的第一天,就有班上同学过来问:“哥们儿,抽烟吗?”然后带着他去厕所抽烟。
我国的工读办学模式最早借鉴自苏联,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历经繁荣和凋敝,数量最多时曾达到200多所,但如今已减少到70多所,承担着预防犯罪的教育转化作用。带着好奇,我们想要了解,作为全国历史最长的工读学校,海淀寄读学校可以为边缘学生提供何种教育?当一个孩子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中学生涯后,他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其办学模式具有普适性吗?
课间玩乐的和谐气氛,在校园历史上,是这十多年才发生的事情
学校跟吴桐最开始在照片上看到的是一致的,几个标准四合小院组成,中式廊檐建筑,灰瓦白墙,花木扶疏,教室、宿舍都在小院里,看起来清雅宜人。春天开满红白花朵的玉兰树下甚至零星摆着几张围棋桌,孩子们会像公园里的老人一样,下课时坐在树下杀一盘。陌生人在校园里找不到吴桐们入学之前的顽劣身影,相反,穿着校服的学生们脸庞稚嫩,和普通学校的学生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一样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在校园里叽叽喳喳地打闹,见到所有成年人都会低头喊“老师好”,然后羞涩地跑开。
但这只是校园生活的表面,吴桐在入学之初就听说过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他以为不过是走走形式。入学时,他什么也没带,揣着个手机就直接去上课了,那时他所在的班级还不到10个人,小小一间教室,吴桐没有课桌和课本,有老师给他拎来一把办公椅,他就仰坐在上面睡了一整天,除了那个叫他抽烟的同学,没人理他,他觉得挺好。
随后吴桐才发现,这里的半军事化管理是严格的,全是小班教学,初中年级还实行了男女分班,每个班级20人左右。全校的作息都遵循一套严格的时间表,学生每天6点20分起床,被子要叠得跟豆腐块一样整整齐齐,洗漱完毕就列队出操,然后列队回教室打扫卫生,列队吃饭,饭前集体背诵古诗,吃饭时食堂站满了值班老师和学生,不许说话。如果观察得再仔细一点,会发现班主任的办公室和教室是连在一起的,中间打了一道玻璃窗户,方便班主任随时观看教室内的情况。宿舍设计也如出一辙,每天晚上班主任会陪学生睡觉,睡在中间宿舍里,与两边宿舍里的孩子隔窗相望。学校还会定期邀请公检法人员到校做法制教育,也单独设置了法制班,犯错的孩子会被隔离起来。
吴桐入学一个多月就被委以重任,当了班长,原因是他表现好,除了抽烟几乎没犯过错,跟老师和同学也都处得好。这是他在江湖上学到的本事,要会看人眼色,要懂规矩,别总傻乎乎的。这一套在原来的学校行不通,那时候他总觉得老师针对他,一堆人犯错只找他的麻烦。有一次上语文课全班一起读课文,他靠在椅子上,找了个仰靠的姿势舒服地坐着,然后把课本立在面前开始读,结果读完,老师对着桌子就踹了一脚,椅子抵着吴桐的肚子,他疼得冒汗,“噌”地站起来,两人在课堂上吵了一架,互相印象都更坏了。
但到寄读学校后,他发现这里的老师有些不同,他举不出很具体的例子,“就是有事愿意跟你商量,把你当成弟弟那种,很平等的感觉”,这解释了为什么他在学校看到的总是一团和气。
发表文章-5篇 获得34个推荐 粉丝574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