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7-27·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64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陈庆
中文里有关动物精怪的叙事中,大概没有哪个词如 “狐狸精 ”这般兼备多重的文化含义。这个词经由民间信仰、志怪小说、文人笔记、方志别史多方书写、重复叙事,经历了从瑞兽跃升为神祇、自神祇跌落为妖兽的过程,由文化中心驱逐到边缘衍生出庞杂的意涵。虽然有不少学者曾按年代划分出不同时期狐狸精叙事的不同特征,但这只是为研究的便利,不能替代真实的历史状况。实际上,“狐狸精 ”语义层的演变呈现出同一具体历史语境下多重意涵并存的状况,就如李寿菊在《狐仙信仰与狐狸精故事》中所言:“事实上,中国的狐狸观因着朝代人事思想的历史变异而呈现出繁复的观点。在同个时代里,狐狸也是妖兽,也是瑞兽,也是狐魅,也是狐仙。”
民间传说中常常将 “狐仙 ”和“狐狸精 ”混为一谈,但细究之下, “仙”与“精”泾渭分明。东晋郭璞在《玄中记》中曾概述了狐狸从 “精”到“仙”的完整过程:“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人,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这段话中,郭璞设置了 “狐狸精 ”与“狐仙 ”之间天然的屏障 ——修炼年限;为了活得够久,修炼够深,狐狸精们必须按部就班地遵照这一漫长且艰苦的修炼程序:五十至百岁间 “化为妇人 ”“美人 ”“神巫 ”,能“知千里外事 ”的狐狸依旧属于低等精怪;而唯有修炼至千岁的天狐,才能摆脱身为妖怪 “蛊魅”“迷惑 ”等危害人类的负面功能,达到 “与天通 ”的仙家本领。除了修炼效果迥异外,“精”与“仙”在道德操守上也高下立现。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借 “老狐 ”之口说道:“所谓成道,成人道也。其饮食男女,生老病死,亦与人同。若夫飞升霞举,又自一事。此如千百人中,有一二人求仕宦。其炼形服气者,如积学以成名;其魅惑采补者,如捷径以求售。然游仙岛,登天曹者,必炼形服气乃能;其魅惑采补,伤害或多,往往干天律也。”这段话对狐狸 “炼形服气 ”或“魅惑采补 ”这两条不同的修炼道路做了褒贬立判的评价,“成仙 ”虽概率甚微,“千百人中有一二 ”,但一旦修成即有 “游仙岛,登天曹 ”这样的丰厚回报;反观 “狐狸精 ”走“采补 ”之道虽为捷径,却伴随着 “干天律 ”的巨大风险。这固然是李建国所说的“清人参照道教修炼理论而为狐构设的修炼之道 ”(《中国狐文化》),却也不啻为纪昀借老狐之口行劝诫讽喻之实 —然而吊诡之处恰在于此:倘若明清文人参与书写的 “狐狸精 ”故事指向劝诫讽喻的层面,从而超拔于魏晋以来传统 “狐”叙事中的猎奇性质之上,则他们的书写须建立在对 “狐狸精 ”的特殊本领或危害性描述上,比如 “蛊魅”“迷惑 ”等,唯其如此,才能靠拢其价值观。但在作品中,恰恰是狐狸精这些等而下之的修炼方式(采补),对普通人类(通常是男性)所造成的诱惑以及随之而来的严重后果(性命沦丧或道德沦丧),反倒形成了 “狐狸故事 ”叙事中充斥禁忌与欲望的魅力;也正因为这样,比起高高在上且仙凡有别的 “狐仙 ”,读者永远对入世意味浓厚的 “狐狸精 ”们青睐有加,从而促使该词较 “狐仙 ”具备更丰富庞杂的语义层。《阅微草堂笔记》对此有精辟论断:“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异途,狐则在仙妖之间。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