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1 苏轼 | 天才少年

作者:方笑一

2021-12-10·阅读时长4分钟

4167人看过

9.1 苏轼 | 天才少年

31.0MB
00:0013:28

三联中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方笑一。

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大概没有人不喜欢苏轼。他是一位天才。苏轼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众多佳作,从他的词和文章里能够读到他的政治遭遇和旷达襟怀。如果要选一句苏轼的词来表达对他一生的解读,我比较喜欢“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句。那就让我们从这一句开始,走进苏轼的人生世界。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定国是王巩,字定国,是苏轼的朋友,也是一位学者。他受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岭南的宾州,但是得到朝廷的许可,可以北还了。苏轼知道他从南方回来,就和他有所交流。特别是他身边有一位侍女,叫柔奴,引起苏轼的注意。苏轼对王定国在岭南历尽艰辛,但有这样一位美人陪伴,还是挺羡慕的。所以他写“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老天爷真是厚待你,让你身边有明眸皓齿女孩子陪伴,歌声也婉转优美。她跟着你,可以把不利的环境变成可爱、宜居的环境。下片说“笑时犹带岭梅香”的主人公是柔奴,从岭南不远万里归来,苏轼认为她笑容还应该带着岭南梅花的香味。“试问岭南应不好”,苏轼就和她有面对面的交流,问她:“岭南条件很艰苦啊,处境应该不太好吧?”因为当时岭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自然条件也比较恶劣。没想到柔奴的回答出人意料:“此心安处是吾乡。”因为我心安,哪里让我心安,哪里就是我的家乡,哪怕它远在万里之外的岭南,哪怕是跟着贬谪宾州的官员一起去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虽是柔奴说的,但这是苏轼写下的,所以我们通常把这句话看作苏轼的人生态度。事实上,苏轼也做到了这一点。

这幅画出自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赵孟頫。画中的苏轼脸有些长,手里拄着一根竹杖。

                                             

苏轼像(元 赵孟頫)

这是苏轼写给别人的书信里,他的亲笔落款“眉阳苏轼”,他是四川眉山人。

从这幅落款可以看出苏轼的字的特点:字比较扁。想要了解苏轼的字的风格,可以去看他写的《赤壁赋》,也是跟“眉阳苏轼”同样的风格。

苏轼《前赤壁赋》(局部)

苏轼在他的诗《游金山寺》诗里写道:“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金山寺在今天的江苏镇江,因为它临着长江,所以苏轼在游金山寺的时候就想到家乡四川眉山。古代人没有正确的地理位置认知,他们认为四川就是长江源头。苏轼用“宦游直送江入海”来形容他的官宦生涯就像长江流水一样,辗转东西南北,最后把他带到了镇江。实际上,苏轼一生走过的地方比镇江还要远。苏轼最后做官是在海南岛,在儋州做琼州别驾,之后遇赦北还,半路上在常州去世。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苏轼一生的行迹,非常贴切。

苏轼的人生划分为几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1岁前,从公元1037年到嘉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057年他中进士的这段时间。中进士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的分水岭,这之前是布衣,中进士之后就开始进入官宦仕途。宋代的嘉祐二年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很多后来成为宋代文化史、思想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是在这一年考取了进士。除苏轼外,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中的大哥程颢等。

这一阶段的苏轼没有留下多少作品,却有很多轶事。苏轼8岁入学时,非常关注当时一个叫石介的文人,他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庆历是指庆历新政,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前,由范仲淹领导的一次重要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石介在《庆历圣德诗》里大胆歌颂了在庆历新政中主张改革的改革派。苏轼虽然才8岁,但他很关心政治。他读《庆历圣德诗》后,就问老师诗里写的是什么意思。老师回答他说小孩子不懂这些。苏轼反驳道我可以了解了解,你怎么就知道我不懂呢?老师听了很惊讶。

在苏辙给苏轼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载,苏轼10岁的时候,听他母亲程氏读《范滂传》,他“奋厉有当世志”,这是形容他听完《范滂传》后的反应。范滂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清流官员,对当时官僚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他在反腐过程中遭到敌对势力诬陷,将要被擒入狱。别人都劝他逃走,范滂不逃,去问母亲的意见,他母亲说你既要好名声,又要长命百岁,是不可能的。你想要坚持正义、流芳百世,就要准备好被抓,甚至被杀头。你想要活得长久,你就要放弃自己坚守的原则,跟他们同流合污。你当然应该选择留个好名声,而不是浑浑噩噩活到终老。最后范滂被抓,临死前对他的孩子说我应该教你们做好人还是坏人呢?做坏人我说不出口,做好人就像我一样。这是一个坚持正义的故事,激发了苏轼内心的正义感。

苏轼12岁的时候,听父亲苏洵讲白居易在虔州(今江西)天竺寺题的诗,从此,他对诗歌产生了兴趣。

从以上这些轶事,我们可以看出小时候的苏轼是一个非常早慧、关心时政、有正义感、崇拜坚持正义的历史人物、对诗歌感兴趣、对文学艺术很敏感的孩子。

8岁时读《庆历圣德诗》,关心政治,支持改革;10岁时读《范滂传》,坚定了走正义之路的信念;12岁时读白居易的诗,开启了诗歌启蒙之门。少年苏轼已经展现出天才的一面。

好,这集先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走进

九位诗人的诗意人生

文章作者

方笑一

发表文章7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8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方笑一·100首诗词里的九种人生

从李白到苏轼的诗意世界

35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