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4 苏轼 |《永遇乐》

作者:方笑一

2021-12-24·阅读时长6分钟

3272人看过

9.4 苏轼 |《永遇乐》

42.9MB
00:0018:41

三联中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方笑一。

兄弟惜别之后,苏轼独自踏上他的政治旅程。我们选了几首这趟旅程中的代表作,来认识一个看似豪放,实则豪放中有些许婉约、细腻的苏轼。

在凤翔做了几年官后,苏轼到杭州做了通判。他一到杭州便诗兴大发。杭州和苏州这样的地方,一定会让人诗兴大发,哪怕不会写诗的人也会诗兴大发。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偏偏就是一些大文豪到苏杭做官,比如白居易、苏东坡,大家像相互比较一样,看谁的诗写得好。苏轼一到杭州,就把他的艺术天分全部激发了出来,一首写西湖暴雨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成了名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天上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乌云还没把山全部遮住,雨就已经下起来了。斗大的雨滴劈里啪啦地打到船里。以为这场暴雨要下很久,一阵风吹来,雨滴全被吹散了,天瞬间就晴了。在望湖楼下看西湖,早已经是水天一色。夏天西湖上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写西湖的诗,我觉得这首比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得更好。

离开杭州后,苏轼又到了徐州。他在每个地方都能写出好诗。一次,苏轼的朋友王定国带着颜长道来徐州拜访他,游览了徐州的百步洪,当时苏轼没有参加。后来,苏轼和一位僧人一起游览了百步洪,写下了《百步洪》二首,并作序:

王定国访余于彭城,一日,棹小舟与颜长道携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时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追怀曩游,以为陈迹,岿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文邀同赋云。

《百步洪》二首篇幅很长,这里节选了前半篇: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诗里用了一连串比喻,像兔子在奔跑,老鹰急速降落;像一匹骏马以飞快的速度冲下一个千丈高的山坡;像离弦的箭;像闪电划过,激起荷叶上的水珠……这些都在描写瞬间景象的变化,都用来比喻百步洪水流的湍急,用了七个喻体,而本体只有一个,这种比喻的手法叫博喻。

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苏轼在京城做监管告院,开始了他词的创作。古人说,苏轼的词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为后世词人指出向上一路。苏轼以他的豪放词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声名,也奠定了他在词创作方面的历史地位。但实际上,苏轼的三百多首词里,从数量来说,绝大部分是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写得非常出色。

苏轼词里有一首代表作《永遇乐》,苏轼说:“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永遇乐》就写在苏轼做徐州知州的时候。他在徐州夜宿燕子楼,梦见一个叫盼盼的唐代美女。唐代到苏轼在的宋代,跨越了两百多年。苏轼为什么要跑到唐代女子住过的楼里睡一晚,这我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晚上他没有白住。果然,半夜里,这个叫盼盼的女子就到他的梦里来了。苏轼梦中惊醒了,起来到院子里遛了一圈,写了这首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月光非常明亮,风非常柔和,在这样的深夜,凉风吹在身上,很清静,很舒爽。再看看周围的景物,水塘里鱼儿不时地跳出来,它要呼吸空气。正值夏日,荷叶上地露珠滚落下来。可惜这么活泼的景象,动物、植物、鱼儿、荷花、荷叶,都没人看到。这是眼中所见,还有耳中所闻。先听到敲打更鼓的清脆声,一片叶子落下,本应是很轻的“沙”声,但在这四周无人的寂静深夜,在苏轼听来就是咣当一声,把他的梦惊醒了,再要寻梦中的景色,找不到了,只能醒来把小院走上一圈。

从这首词里大家看到了什么?寂寞。苏轼一个人去燕子楼里住一晚就不大对劲。半夜里梦到唐代女子很正常,因为燕子楼是她曾经住过的地方。半夜里惊醒,在楼下走一圈,这个行为也有点怪。这是苏轼在上篇写他眼中所见、梦中所见以及他的行为。还没看出端倪,他又在下篇里说,我为了做官在各地漂泊,深感厌倦,向往故乡。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厌倦了仕途,对繁杂的政务稍稍感到力不从心的文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再往深一层去剖析,就会发现:这首词写于元丰时期,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苏轼的政治观点跟当时的朝廷大势不合,惹不起躲得起,他自请外调去了密州,之后又到了徐州。对改革的看法与朝廷相左,认为自己正确的意见也不被采纳,苏轼这时已经深感官场无趣,可又无法改变这个状态,很是无奈。所以他才会半夜三更跑到燕子楼,跑到院子里,看到那时那景,又心生眷恋,想到了故乡。既然住在燕子楼,总要写上两句。两百年前的佳人早已经化成灰了,只有燕子还在,这种感觉极其凄凉。

古往今来,种种恩怨纷争都像一场梦,人们没有梦醒的那一天。今天我在这座楼里为曾经的女子感叹,将来终有一天,会有人在黄楼上为我这个造楼者感叹。

苏轼为什么对这座燕子楼和曾经楼里的女子感兴趣?这个女子据说叫关盼盼,唐代时,她是一位张姓的节度使的侍妾,非常受宠。张姓节度使跟白居易是好朋友,一次他宴请白居易,宴会上,这位女子出来献歌献舞,这在当时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待客礼节。白居易非常欣赏关盼盼,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白居易的朋友张仲素来看他,张仲素同时也是张姓节度使和关盼盼的朋友。白居易就向他打听关盼盼的近况,张仲素告诉他张姓节度使不幸离世,关盼盼因为对亡夫感情深重,就一直住在亡夫留给她的燕子楼里,始终没有改嫁。白居易听后非常感慨,朋友给他写了三首诗,白居易又和了三首诗,就成了《燕子楼诗三首》,一直留到现在。

这些诗苏轼一定都读过,他有感于诗里男女之间忠贞不二的感情,有感于自请外调后在各地做官的经历和心境,同时也有感于熙宁元丰时代的政治大背景,于是在那天夜里,他在燕子楼做了一个梦,梦见那名唐代女子,两个人好像瞬间被历史洪流冲在了一起。一切的男女情爱、古往今来,种种是非恩怨,在时间的洪流里都显得那么渺小,未来亦不可知。《永遇乐》就是写这个,写得很有哲理性,特别打动人。而且这首词读起来有一种隐隐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这其实来自于苏轼的敏锐,他的感觉很准确。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离开徐州后到了湖州,没多久,“乌台诗案”就爆发了。所以在他焦虑的时候,朝廷里那些跟他政治意见相左的人可能已经在暗中翻他的诗集和文章,计划给他罗织罪名。天才文人的内心极为敏感,苏轼虽然不知道具体信息,但已经隐隐感觉到形势不妙,想回故乡寻求安全和慰藉,这是这首词体现出的微妙的心理感受。“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老祖宗的这两句话很有道理。

初读《永遇乐》,从字面意思理解,我想很多人都以为这是苏轼写的一首思念佳人的词。看似写佳人,实则叹自己。

好,下集我们讲讲“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下期见。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走进

九位诗人的诗意人生

文章作者

方笑一

发表文章7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8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方笑一·100首诗词里的九种人生

从李白到苏轼的诗意世界

35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