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5 苏轼 | 乌台诗案和《定风波》

作者:方笑一

2021-12-24·阅读时长5分钟

3412人看过

9.5 苏轼 | 乌台诗案和《定风波》

44.7MB
00:0019:29

三联中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方笑一。

讲苏轼的人生经历,必定要讲到“乌台诗案”,这可以说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关于“乌台诗案”本身,我想大家多少都有些了解。“乌台诗案”后,苏轼的经历和心态都产生了哪些变化,我们从他的作品里去看一看。

苏轼人生的第三阶段,“乌台诗案”爆发了,苏轼被贬到黄州,官职为团练副使。简单讲讲“乌台诗案”。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离开徐州,赴湖州任知州,他给朝廷写了一份《湖州谢上表》,其中写到:“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说,皇帝知道我笨,已经跟不上形势了,很难跟着改革派一起冲锋陷阵。我老了,也惹不了什么是非,我的用处就是做个地方长官。

苏轼有一本诗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当时的御史认为集子里有一些诗句对朝廷和改革派有所攻击。宋代御史许风闻言事,御史只要听到一点消息,无需真凭实据,无论事实真假,就可以上奏揭发。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上奏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这个罪名很严重。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上奏指责他:“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说苏轼通过写诗文,发泄对朝廷和皇帝的不满,用心险恶,枉为人臣。

御史轮番上奏,宋神宗迫于政治压力,下令关押审查苏轼。苏轼被关押后,不知道自己命运几何,于是跟儿子苏迈商量约定了一个暗号:如果儿子送饭时饭里有鱼,就说明苏轼要被判死刑了。如果饭里没有鱼,说明暂时安全。这天,苏迈有事不在家,托一位朋友给苏轼送饭。朋友想给苏轼改善伙食,就做了一条腌鱼送进去了。苏轼一看饭里有鱼,想到自己快要死了,百感交集,写了两首绝命诗,一首给弟弟苏辙,一首让弟弟带给妻子。诗的标题很长,《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这里讲给苏辙的这一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皇帝是多么伟大啊,我这么笨才自寻死路。前世我是做了什么孽,欠了什么债,这辈子还没活到100岁就要死了。我死了没关系,连累了家里的十口人,今后日子怎么过啊。这里的山川还不错,我死了可以埋在这里。只可惜我们兄弟两人约好年纪大了一起辞官归隐,晚上听着夜雨,面对面坐在床上聊聊天多好。现在我要死了,将来就只有你一人,没人跟你聊天了。这辈子我和你有兄弟缘分,来生我还要跟你做兄弟。

虽然弄错了,不用判死刑,但苏轼还是被贬到黄州做了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比较伟大的地方在于能够随遇而安。他到了黄州,发现这里靠近长江,就开始写诗了,《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想想我前半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四十多年都是为了吃口饭在忙。我当年考试成绩优秀,仕途也比较顺利,到头来一个“乌台诗案”把我贬成地方的团练副使。黄州周围环境不错,临近长江,江鱼很新鲜,山上的竹子长得也好,竹笋很香。我不妨就这样享受风光,我也没什么用了,也不能为朝廷做什么事,朝廷还要给我发俸禄钱。我可笑的前半生就得来这么一个结果。这首诗是他自我安慰也好,自我取笑也罢,里面隐隐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无奈。“乌台诗案”对苏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是有牢骚的。

再看他同时写的这首《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但世事就像春天的一场梦,一点痕迹也不留下。在黄州喝了几杯酒,有点醉了。看看山间的老人无忧无虑,笑起来多么温暖。哪里像我这样,整日活得提心吊胆,还差点送了命。

元丰三年(公元1082年),苏轼的心态逐渐调整了过来。“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他写了一首著名的词《定风波》,作序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的创作地点在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镇,苏轼在这里遇到了大雨。这首词看起来很容易懂,但里面的奥妙未必都能读懂。苏轼在这首词里表现得很潇洒,但他的这种潇洒,是通过文字刻意营造出来的。

所以关于这首词,我要讲的第一点是达观形象营造的手段。苏轼在词里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觉得他很潇洒?首先,他用了自己和他人反应的对比。他人是什么状态?人家遇到大雨,抱头鼠窜,只有我很淡定;人家在雨里骑马奔走,我是慢慢行走。其次,他用了自身行为和天气突变的对比。人在山中走,遇到了大雨,手边没有雨具,正常的第一反应该是赶快跑。所以同行者都是正常反应,可苏轼不但要慢慢走,还要吟诗和长啸,这就很反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得很潇洒,但事实上,雨天在山间泥地,拄着一根竹杖,脚下踩着草鞋,很难行走。第三,苏轼在词里很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谁怕”一般不属于诗词的写法,这是生活中的讲法。但苏轼用了,他就是要说:我不怕。苏轼的这首词就是在告诉我们,他们都一样,只有我不一样,你看我多潇洒。

可是,他越要告诉我们他有多潇洒,他越不潇洒,至少没有真正彻底的潇洒。词里还用了大量对抗人生逆境的语词:“莫听”“何妨”“轻胜马”“谁怕”“任平生”“归去”“也无……也无……”,这些刻意使用的语词,再加上前面的对比,营造了苏轼无比达观的形象,这是他故意写给我们看的。

《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写的。那晚他喝醉了,半夜回家,家童已经锁门了,打不开门。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很好奇,苏轼一个人半夜三更回不去,他在长江边想些什么呢?苏轼说,我的前半生,身体都不受自己控制,而是受欲望控制。我早已丧失了自我,还自以为很聪明。前半生的所有现在看来都是我在汲汲以求,都是我的盘算,算到最后,差一点命都没了。夜里的长江江面平稳,后半辈子我想坐一条小船,从此以后飘然远逝,就在江海上度过我的余生。

前面写得很好,非常痛切的人生反思,对我们很有启发。问题出在最后两句,有歧义。为什么?第二天早上,这首词已经传开了,却找不到苏轼,以为出事了,黄州知州徐君猷就赶紧派人去找。其实苏轼已经在家补觉了,呼呼大睡。

一个“乌台诗案”,让苏轼重新审视了自己,他想明白了很多,也看似更加旷达。元丰五年的《定风波》之后,苏轼是否能如他所说,真正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后聊。

好,这集先到这里,下期见。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走进

九位诗人的诗意人生

文章作者

方笑一

发表文章7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8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方笑一·100首诗词里的九种人生

从李白到苏轼的诗意世界

35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