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6 苏轼 | 逆境成就达观

作者:方笑一

2021-12-30·阅读时长5分钟

2851人看过

9.6 苏轼 | 逆境成就达观

36.7MB
00:0015:58

三联中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方笑一。

晚年的苏轼被贬到了海南岛,后又北还,在常州去世。他因为什么原因被贬去那么遥远的地方,他在晚年又是怎么看自己的一生的?我们来看一看。

苏轼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他诗词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是从他58岁到66岁这段时期。他被贬惠州,任宁远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诗写得很风雅,风雅的关键在于苏轼的病生得不重,稍微生了一点小病,这种感觉正好。这是鲁迅先生说的,他写过一篇杂文《病后杂谈》,里面说:“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不过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要病是小病,并非什么霍乱吐泻,黑死病,或脑膜炎之类;二要至少手头有一点现款,不至于躺一天,就饿一天。这二者缺一,便是俗人,不足与言生病之雅趣的。”还写到:“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 “第二位的‘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来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几升,一个人的血,能有几回好吐呢?过不几天,就雅不下去了。”所以,生病的分寸要拿捏好。当然鲁迅先生写这篇杂文的真实目的肯定不是我们字面上理解的意思。苏轼也生了点小病,悠闲自在。他春天在睡觉,睡得很好。生病生得舒服,觉也睡得舒服。这首诗写在绍圣四年(1097年),传到京城后被新党章惇看到了,说苏东坡还“春睡美”?惠州日子居然这么好过?肯定是苦头没有吃够!就把苏轼贬到海南去了。到了海南,苏轼想这下再没地方可贬了,于是放开写诗。写了一首《独觉》,就是独自醒来的意思。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

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

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

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海南岛的瘴气里待了三年,已经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他适应了南方的环境,北风吹过来反而不适应了。北风一吹,冻得他脖子也缩了起来。天气太冷,他就在屋子里生起了火,室内立刻暖和起来,就像坐在春风里一样。火光红彤彤的,把苏轼的脸衬托得很明亮。“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这两句写得太妙了。苏轼午睡醒来,在半梦半醒间,他听见自己的呼噜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跟《定风波》里的最后一句几乎一模一样,说明他对这两句很在乎,也是他苦心营构所得。这也正好证实了他苦心塑造出来的潇洒。苏轼被贬海南岛后,他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事情都想通了。他已经不再把逆境当作逆境,不再把恶劣当做恶劣,把忍受变成了享受。

《别海南黎民表》是他遇赦北还,即将离开海南岛的时候写的。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我本是海南岛人,是寄生在四川的。我已经习惯待在海南这个地方,现在我要跨过琼州海峡,就像出门远行一样,反而不习惯了。

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二十日,苏轼量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写了一首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我觉得这首诗是苏轼真实心境的自然表露。这天半夜,船已经准备好要渡海了。本来还是大风大雨,但老天好像知道苏轼的心意似的,在准备出发的时候,风雨全都停了。云气散开,一轮明月挂空,苏轼在明月下望着茫茫大海、望着北方,“天容海色本澄清”,一方面是苏轼眼前的景色,没有乌云遮挡,天空和海的颜色一片澄清;另一方面也是苏轼久久被压抑着的情绪的释放,他因党争遭贬,而且一贬再贬,十几年的蹉跎岁月在等到朝廷宽恕的这一刻得到了澄清。颠倒的黑白今天终于翻了过来,所有加在苏轼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终有一天会卸掉。朝廷御史对他的讪谤终有一天会洗清。最后,苏轼对自己十几年贬谪南荒的经历、遭受迫害的岁月做了一个总结:我在南荒之地没有一点愤恨之意,全都想通了。我把这段苦难的岁月当成是人生的一次最奇绝、最与众不同的旅行。非常乐观,也非常不容易。

一路北上,到了江苏镇江金山寺,这是苏轼熙宁年间曾经到过的地方,“我家江水初发源”,就写在这里。这时的苏轼已入晚年,距离世没多少时间了。到了金山寺,看到当年李公麟为他画的画像,这幅画一直放在金山寺里。

苏轼像 (北宋·李公麟)

苏轼百感交集,题诗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的心已形同槁木死灰,我的身体漂来漂去,就像没有系绳的小舟,完全不受我控制。活到66岁,我总结我这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主要在三个地方:黄州,“乌台诗案”差点让我送命的地方;惠州,新党上台后,我被贬宁远军节度副使的地方;儋州,因为睡觉、过得太舒服被贬的地方。这三个最艰苦的地方,就是改变我人生的地方,也是我一生收获最大、成就我功业的地方。这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很多人以为这首诗是苏轼平生写的最后一首诗,其实不是。苏轼这一生写的最后一首完整的诗是《答径山琳长老》,这首诗写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阴历七月二十六日。苏轼在建中靖国元年阴历七月二十八日去世,这首诗是在他去世的前两天写的。建中靖国元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太后听政。太后想让旧党和新党互让一步,互相妥协一下,国策取中庸之道,所以改年号叫建中靖国,把旧党也都放还了。这一年,苏轼到了常州,缠绵病榻,他的一位多年好友径山琳长老来看他,苏轼写下了这首诗。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他和维琳是同一年出生的,他说自己在世界上待了很久很久了。人生如电,所有的苦难祸患,都是因为自己有肉身,一旦自己没有肉身了,就什么苦难病痛都没有了,佛教说肉体是一切苦难的根源。《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记载,鸠摩罗什知道自己要死了,就念了几段神咒,叫他的外国弟子去念,但是一点用处都没有,鸠摩罗什还是死掉了。苏轼说自己现在也要死了,但是他觉得鸠摩罗什想不开,念咒是没有用的,也不可能就不死了。即便再撑几天,又有什么意义呢?大限已到,就应该非常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结局,这才是一个人伟大、超脱的地方,才是一个真正的佛家弟子。所以,他坦然接受自己即将死去,这就是彻底大彻大悟了。

这首诗写完后两天,苏轼就在常州去世了。苏轼的一生,直到离世前,他都非常清醒。他对生死、欲望,对自己六十六年的人生,都有非常清醒和达观的认识,这也是他在逆境中成就的。

苏轼是一个天才,是经受了别人没有经受过的苦难的天才,他是一个达观、潇洒的人。但是他的潇洒其实是一点点从苦难中打磨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真正做到达观,就要不惧怕苦难。跨越苦难,才有真正的超越和旷达。

好,这集先到这里,再见。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走进

九位诗人的诗意人生

文章作者

方笑一

发表文章7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8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方笑一·100首诗词里的九种人生

从李白到苏轼的诗意世界

35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