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9 苏轼 |《留侯论》

作者:方笑一

2022-01-08·阅读时长4分钟

2745人看过

9.9 苏轼 |《留侯论》

33.7MB
00:0014:39

三联中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方笑一。

这一集,我们来看看苏轼在制科殿试中是如何回答仁宗的策题的。此外,还要重点讲一篇苏轼非常有名的论,《留侯论》。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考制科。制科殿试中的策题是皇帝出的,考生当场要写一篇很长的策文。苏轼的这一篇,我们稍微看一下:

伏惟制策有念祖宗先帝大业之重,而自处于寡昧,以为“志勤道远,治不加进”,臣窃以为陛下即位以来,岁历三纪,更于事变,审于情伪,不为不熟矣。而“治不加进”,虽臣亦疑之。然以为“志勤道远”,则虽臣至愚,亦未敢以明诏为然也。

文里的“先帝”是宋真宗,“祖宗”是宋太祖、太宗。苏轼在策文中说,仁宗皇帝自以为治理国家非常卖力,但是国家好像没什么进步,心里很着急。这时距宋仁宗即位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一纪十二年,三纪三十六年),到了他执政的晚期。

宋仁宗像

苏轼说,仁宗在对国家事务的体察方面做得很好,说自己治理国家没有进步,我不这么认为。但如果说自己治理国家很卖力,我也不这么认为。苏轼说得这么直白,仁宗也不会生气,因为皇帝出策题得目的就是让考生提意见。苏轼在策文中又用了种种比喻的手法写道:

然所以知道远之叹由陛下之不勤者,诚见陛下以天下之大,欲轻赋税则财不足,欲威四夷则兵不强,欲兴利除害则无其人,欲敦世厉俗则无其具,大臣不过遵用故事,小臣不过谨守簿书,上下相安,以苟岁月。此臣所以妄论陛下之不勤也。

仁宗晚年,国家形势日趋严峻。朝中没有得力的官员,大臣多是苟且偷安,这就是仁宗执政晚期的现实情况。苏轼认为这些都是仁宗治理国家不卖力的后果。这篇策文有两个特点:第一,紧扣皇帝提出的问题,并作针对性地回答。第二,不能全盘否定皇帝治理国家的方法,在局部否定的前提下提出建议,所以策文可以写得比较直白。

苏轼文集当中还留存《策别》,收集了他写的策论文章。据学者推断,苏轼在参加制科考试之前,需要献上一大批文章,其中包括策25篇,论25篇,这是宋代的制度规定的,《策别》里收集的可能就是这批文章中的一部分。苏轼的《策别》里面有两篇非常有名,一篇是《教战守》,另一篇是《决壅蔽》,其中《决壅蔽》这篇策文,苏轼对上下信息不通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策”之外,科举还要写“论”。古代人更多的“论”其实不是论当代的事情,当代的事情大多数是以“策”的文体来写的,所以叫“时务策”。“论”大多是论古人的,宋代的论论的古人比较固定,比如唐代的韩愈、李德裕,汉代的汉高祖、汉武帝、张良等,他们的历史事迹宋代人很熟悉。写关于这些古人的论也是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是开阔思路、锻炼文章写作水平的方法。苏轼的论中写得最好的是论张良的《留侯论》。张良早年曾找大力士在博浪沙用大铁锤砸秦始皇的车,要暗杀秦始皇。最终暗杀未遂,张良流亡,逃避秦吏的抓捕。有一天,他在一座桥上碰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捡回来并帮他穿好,张良照做后,老人约他五日后的凌晨桥上再见。五日后,张良赶到桥上时,老人已经在了,于是让再过五日再来,如此反复,一直到第三次,张良索性通宵等在桥上。这次他终于通过了考验,老人送了张良一本兵书。苏轼说,这个故事里,张良的核心在于“忍”。所以,《留侯论》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写道: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良志向远大,小委屈不以为然。结尾的地方,苏轼是这么写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高祖十分能忍,项羽说,我把你父亲做成羮。高祖说,你做成羮,给我也分一杯。高祖虽然能忍,但是在关键问题上绝不含糊,处罚泄露情报的奸细毫不留情。苏轼说,高祖一开始也是忍不了的,是张良影响了高祖,磨去了高祖的锐气,使得他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得天下的英主。一般人写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但苏轼很厉害、思路很灵活,他最后写到: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张良暗杀秦始皇,辅佐刘邦,运筹帷幄,一般给人的印象是非常英武的肌肉男吧?但是据司马迁《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的外形可能偏女性化。因为司马迁的这句话,从此之后,张良的画像就都比较女子气了。

张良像

这就让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英武、有雄才大略的人长得像个女人呢?苏轼就在《留侯论》中对这一疑问做了解释:张良的英武不是透露在表面上的,他因为很能忍耐,所以才越来越女性化。这就是张良的本事,不仅自己能忍,也影响了汉高祖,这样一来,天下就成他们的了。苏轼说,司马迁没有解开的疑惑,其实顺理成章啊!这样一来,就说得通了,苏轼真是太厉害了!

读了苏轼的策论文章,越发觉得他是一个能人,可以把典故运用的如此出神入化,让人很难去辩驳,非常聪明。可如此聪明的苏轼也遇到了不好对付的高手。

好,这集先到这里,下期见。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走进

九位诗人的诗意人生

文章作者

方笑一

发表文章7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8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方笑一·100首诗词里的九种人生

从李白到苏轼的诗意世界

35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