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两地书》:“我们之相处,实有深因”

作者:刘周岩

2019-08-28·阅读时长6分钟

425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19个字,产生3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鲁迅书信手稿


“我从昨日起,已停止吃青椒,而改为胡椒了,特此奉闻。再谈。”

鲁迅和爱人许广平日常通信会说些什么?常人想象中,一定有许多不得了的内容,毕竟,这是奠定了20世纪中国思想高度的伟人,和他最亲密的知己。然而透过这些最真实的信笔写就的文字,两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出现在读者眼前。青椒、胡椒一段,即出自鲁迅1926年9月20日寄给许广平的信,许广平对此认真回应:“菜淡不能加盐吗?胡椒多吃也不是办法,买罐头补助不好吗?火腿总有地方买,不能做来吃吗?万勿省钱为要!!!”类似的对话,出现于绝大多数往来书信之中。

鲁迅和许广平的100余封通信被编为《两地书》出版,按他们书信往来最密集的三段时期分为三集:第一集时限为1925年3月至7月,二人均在北京,尚为师生关系;第二集为1926年9月至次年1月,二人已明确爱意但分别在厦门和广州工作,尚未开始共同生活;第三集为1929年5月至6月,二人婚后的第一次短暂分别,各自在北京和上海。

不同于鲁迅其他作品让人有些喘不过气的思想密度,这些和爱人间的书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淡而有真趣。防蚂蚁的小窍门、对某种新奇水果的见闻、互劝对方给学生上课偷点懒也无妨、家中琐事……不一而足。信中一贯的幽默,对政治、人生等严肃问题的深刻思考,又无处不让人感到熟悉的鲁迅气息。如同一杯咖啡,虽加糖加奶“冲淡”许多,却别有一种风味。

这些书信在鲁迅生前就曾公开出版,他自己解释,信中内容恐怕要让窥探隐私或是想获得什么大启发的人失望了,“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他们出版这部书,目的无非是“为自己纪念”“感谢好意的朋友”“留赠我们的孩子”。自然还有一层在于,众人对二者的关系十分好奇,他们自觉坦荡,那不妨公开,也可消散许多流言。据著名鲁迅研究者王得后先生比对信件原稿和鲁迅许广平编辑、审定后的版本得出结论,公开内容虽隐去了一些具体人名并做了措辞上的部分调整,但于原信思想、内容、语气都无影响。且后来二人的孩子周海婴主动把信件原稿影印出版,供学界研究,也尚未有人从原信中发现什么不得了的“秘密”。

这一部书信集最独特的意义,是让人们真切地了解许广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两地书》于鲁迅的全部作品并不占据主要的位置,却几乎成为许广平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字。这位小鲁迅17岁,因在女师大搞学生运动而与老师相识而日后相知相爱的现代女性,曾长久以来遭受着误解,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她是凭美貌或“年轻”而获得了鲁迅的特别关注。但通读三集信件,无论是第一集中抬头称呼作“鲁迅先生吾师”的时代,还是第二集改为“My Dear Teacher”,再到第三集中更进一步写为“EL. Dear”(EL为德文Elefant“象”的缩写,白象是许广平对鲁迅的爱称),许广平信中自始而终的平等交流态度、无可掩饰的才气与清醒的头脑,都让任何一位读过这些信的读者觉得许多流言不攻自破。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905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夏日阅读

打开一封信

667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