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华罗庚:数学为人民

作者:刘周岩

2019-09-25·阅读时长9分钟

562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56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74年,巡回推广“优选法”的科学家华罗庚教授与东北铁路工人交谈(李振盛 摄/FOTOE供图)


精通煤矿的数学家

1985年6月3日,华罗庚率领自己的助手计雷、陈德泉等一行八人乘机赴日本。这次访问筹划了许久,原本定于1982年就去,因为改革开放后各国邀请热烈,华罗庚先去了美国,日本行程推迟了三年。许多外国同行对华罗庚的印象还停留在半个世纪前那个英俊的、一心钻研数论问题的剑桥天才,而他这时已是75岁的老人了,来和大家交流这么多年他回到自己的祖国做了些什么。

据同行的计雷教授回忆,到日本后的行程非常顺利,尤其是重头戏准噶尔煤矿报告会。准噶尔煤矿是由日本政府带团建设的,华罗庚作为规划顾问,把煤矿规划讲得十分具体,如何把1500万吨产能建设出来,产煤之后要怎么运输、电力如何规划、城镇要做怎样的城市规划,华罗庚甚至还考虑到煤矿工人大多是男性,如何能够协调当地性别比例的问题。报告结束,十分成功,准噶尔委员会的负责人非常高兴,说以后只要是华罗庚小组论证的他们都通过。

仅凭这个报告甚至看不出他还是一位数学家——和绝大多数国外同行不同,华罗庚后半生以应用数学为工具,大量参与工业建设的实际事务。此前在美国访问时,华罗庚在去小石城的路上靠空中的气味嗅出造纸厂的存在,又推断该地的盐碱化现象,就让书斋中的美国数学家们震惊不已。

早在1977年,华罗庚就开始接触煤矿。他和学生计雷曾在山西大同的运煤车站用数学方法小试牛刀。这是全国最大的运煤车站,负责临近9个矿的运输任务,老大难问题是100万吨煤运不出去且自燃,而北京冬季恰恰严重缺煤。要解决的无非上水、除灰、加煤三排队问题,这是可以用统筹方法作数学优化的典型案例。华罗庚团队用一个月提出一个改进方案,实验当天日装车辆就从原来的700多车增长20%到800多车,最终达到1500车,整整翻了一番。最后的庆功会上,华罗庚没有讲自己作为数学家的功劳,而是以感谢对方结束讲话:“北京太缺煤了,你们是为北京作贡献,为全国作贡献。我是人民代表,我代表人民感谢你们。”

从这之后,华罗庚又多次指导矿企建设。1982年,万里找到华罗庚,希望他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为国家长远规划做些工作。华罗庚的答复是,他需要先打基础,清除信息、数据中过量的水分。此后他又计划带领学生们安排大范围的国民经济优化理论研究,参与到两淮煤炭十五年发展规划、准噶尔煤矿规划中,这才有了这次日本访问。

1985年去日本访问前,他的身体状况很不理想,此前有过三次心肌梗死,按照医生说法,即使一直住在医院,如果旧病复发,抢救成功的机会也不会超过1%。但华罗庚对这一次访问十分期待,坚持前往。从6月2日准备动身后他一直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中,到12日他还剩最后一项任务,即在东京大学向日本数学界做一个报告。

准备报告时,助手们察觉到了一些反常。原本他们都认为主要任务已经完成,最后的报告只是走个形式,再重复一遍华罗庚此前在世界教育大会上做过的关于应用数学的一个题目即可,内容并不复杂。可最后两天,一向热衷与各界人士交游的华罗庚却谢绝了许多社交活动,专心闭门准备起演讲来。

11日晚间,他一直准备到深夜。他已决定改变内容,要在报告中回顾自己这一生。计雷说当时华罗庚的这个想法就让他感到“不舒服”,但也不好说什么。因为体力衰竭,华罗庚试着写下提纲,字迹歪歪扭扭无法识别,于是改为口述,让自己的儿媳同时也是随队医生的柯小英以年代为经线,理论、普及两类工作为纬线,详细记录自己走过的数学生涯。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32个推荐 粉丝906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奋进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698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