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何毓灵:关于殷墟,不知道的远比知道的要多

作者:刘周岩

2019-09-29·阅读时长14分钟

682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235个字,产生8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主持今日殷墟发掘的考古学家何毓灵,他在殷墟已经工作了20年整(蔡小川 摄)


120年前因为甲骨文的发现,殷墟这座商代晚期都城浮出水面,人们很快发现,殷墟的意义远不止于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在殷墟工作已经20年,主持着今日的殷墟发掘,他从一位考古学家的角度,向本刊介绍了对殷墟的发掘与思考。

殷墟为什么还没挖完?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在的殷墟考古队直到今天都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考古队。许多人好奇:“殷墟怎么还没挖完?”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本地农民和古董商在安阳就开始盗掘,1928年开始系统的科学考古,为什么能一直挖到今天还在继续?

何毓灵:因为殷墟是一座大都城遗址,相当于一整座城市埋在地下,自然挖不完。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殷墟遗址的面积是36平方公里(相当于50个故宫),这一部分发掘不超过5%。和其他先秦都城对比,殷墟的规模也极为庞大,遗迹遗物极为丰富。举一个例子,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夏都”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也发掘了几十年,挖出了300多座墓葬,殷墟这些年发掘了多少墓葬呢?2万多座。不仅大片区域没有进行发掘,很多已发掘的考古材料来不及整理。你在考古队院里能看到那些整体套箱运出的车马坑等,有的一放就是好几年甚至10年20年,我们队人手实际上非常紧张。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殷墟会继续发掘下去。

三联生活周刊:民国期间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包括对殷墟宫殿宗庙区建筑基址的探明和王陵大墓的发掘,还发现了YH127甲骨坑,积累了一系列考古技术。新中国成立后到新世纪之间,也就是1950~2000年这半个世纪殷墟发掘又有哪些最重要的成果?

何毓灵:1973、1991年,分别在小屯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又发现两处完好保存的甲骨贮藏坑,和1936年发现的YH127坑并称为甲骨三次集中大发现;1976年在宫殿区发现了妇好墓,整个殷墟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1999年发现了洹北商城,是紧邻殷墟的一座新的商代都城遗址,年代早于殷墟而规模略小,和殷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之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划定了殷墟的大致范围,建立了200多年殷墟文化更细致的分期体系,发展了各种新的考古科技手段。民国时期,殷墟发掘主要是小屯(宫殿)、西北冈(王陵)这两个地方,而现在已遍及整个殷墟遗址。

三联生活周刊:以1999年洹北商城的发现为标志,殷墟发掘在新世纪又有了许多进展,这也正好是你来殷墟工作的20年。考古学界有何毓灵“手气很好”的说法,你屡次参与了重要发现,尤其是若干手工业作坊的发掘,可否讲讲你自己这20年的主要工作和关注的问题?

何毓灵:从发现成果来讲,这20年我确实是非常幸运的。贯穿我的发掘生涯的重要线索是对殷墟手工业作坊的发掘。2003到2004年,我主要挖孝民屯铸铜遗址,是当时最大的铸铜作坊。作坊建立之前,这里已有大量人员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房子内发现了许多明显不同于殷墟本地的陶器,由此我开始关注“殷墟外来文化”的问题。殷墟中期铸铜作坊生产量、规模都在扩大,到殷墟晚期这个作坊遗址还在一直持续,又让我开始关注整个殷墟的“墟化”过程。殷墟到底怎么变成废墟的?周人到底对殷墟采取了什么措施?这里提示了许多信息。

2006年我又挖了铁三路制骨作坊,规模非常的大,我总共就挖了十来个探方,出土的骨骼,以黄牛为主,也有些鹿、猪的,拉了83卡车,最后洗净、晾干以后有36吨!我们请了两个当地的村民让他们去数清楚这些骨骼,他们数了5年!这一处古代作坊的规模实在超出我们的想象。2010年我又接手刘家庄北地大规模制陶作坊的发掘。

制骨作坊发现了以后,我当时就发现,它旁边紧挨着50年代就发现的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在东边,铸铜作坊在中间,我们在2010年又挖了西边的刘家庄北地,实际上这三个都挨在一起,总的距离大概就是在东西400米范围之内。几个手工业作坊区那么集中,所以当时我就思考,手工业是如何去生产、组织、管理的,统治阶层如何通过控制手工业生产,特别是重要的青铜器生产、玉器生产来实现商王的礼制统一。这些看似零散的一个个“作坊”,通过十多年的研究,点逐渐连接成了线和面,呈现出整体的意义。

至于洹北商城,我参与了那座新城市遗址的宫殿区等的发掘,现在的发掘重点也在这里。洹北商城是一个大的话题,可以稍后展开。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23个推荐 粉丝905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甲骨文

1899~2019:120年的发现史

767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