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王石:走出至暗时刻

作者:刘周岩

2019-10-30·阅读时长10分钟

2186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424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王石


实习记者/张佳婧

记者/刘周岩

当头棒喝

“我的很多人生转变,都是57岁之后发生的。”王石在北京万科的顶层告诉我。助理问他录制视频的时候要不要换上西装外套,他说穿运动服就挺好,自然。虽然2017年已经从万科退休,只保留集团“名誉主席”的头衔,王石每天的日程仍然排得很满:赛艇、公益,但这些事都是他想做的。“如果你连自己的时间都决定不了,能叫成功吗?”王石说,33岁开始创业、66岁退休,自己人生的第三阶段才刚开始。能达到此刻的自如状态,王石经历了10年的蜕变——身体的塑造、个性的伸展、知识的提升、社会角色的变化乃至生死观的变化。

转折到来的2008年,万科作为中国地产巨头正风生水起,王石本人也完成了“7+2”满贯(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极点和北极点)。“王石是天生的领袖人物,”经济学家张维迎评价,“他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追求与众不同,不循规蹈矩。他有强烈的征服欲和表现欲,喜欢冒险和挑战,甚至愿意冒着死亡的危险证明‘我能,你不能’。他喜欢领导别人,不愿被别人摆布。”

但也是那一年,“拐点论”和“捐款门”事件让他跌落神坛。

2007年12月13日,王石在清华大学参加一场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道:“进入10月以来,珠三角住房交易量出现不同程度缩水,……楼市拐点是否出现了?”王石答:“我认可你关于‘拐点论’的说法。”此言一出,坊间一片哗然。

开发商、经济学家、房地产专家激烈地反驳“拐点论”。人们纷纷揣测王石的动机,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王石和万科一时间被房地产同行和地方政府视为害群之马,“远离万科”甚至成为口号。消费者的抵制情绪高涨,上演打砸闹剧,万科陷入空前孤立。

就在“拐点论”持续发酵时,接踵而至的“捐款门”事件更是使王石的个人声誉跌到了谷底。“5·12”大地震当天,万科捐款200万元,备受网友质疑。三天以后,王石回应称:“万科捐出的200万元是合适的。”他强调:“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王石发表的观点引来了众网友的谩骂,迅速酿成了王石本人以及万科历史上最大的道德信任危机。每天至少五六十万条批判、谴责、谩骂的帖子涌进他的个人微博。这对于当时功成名就、受人敬重的王石来说是巨大的心灵冲击。王石告诉我,一向认为理解年轻人的自己,这次发现公司里的“80后”们对自己无比失望。

曾经采访过王石的作家许知远这样评价他:“他非常在意社会标准,他不是一个彻底能够自我依赖、自我满足的人。”王石的一生都在自我证明,外界的否定对他打击巨大。王石自小就是个体育爱好者,但他始终对自己一米七多点的个头颇为介怀,当被问及这个困扰何时得以解决,他回答道:“直到登上珠峰之后。”

这似乎也解释了王石痴迷极限运动的最初动机:自我表现、个人英雄主义。谈起2003年攀登珠穆朗玛峰,他回忆,在距离登顶仅有600米时,“我走不动了,那个向导发现说,你没氧了……总指挥在7000米的位置听到我没氧气了,他紧张了,著名企业家可能要死在那儿了,说让我赶快撤吧”。但当时正值“非典”疫情,央视四个频道同时现场转播珠峰登山队情况,收视率奇高,王石一想,还是得“上去再说”,冒险登顶成功。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905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陈寅恪

史心与人心

913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