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特别国债“特”在哪儿?

作者:谢九

2020-04-08·阅读时长4分钟

90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49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所谓“特别国债”,就是指有专门特殊用途的国债,背后都是有国家战略目的考量。我国历史上曾经发过两次特别国债,第一次是在1998年,当时为了解决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不足问题,财政部向四大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全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的资本金。第二次是2007年,发行了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用于成立中投公司,既是为了丰富外汇的投资渠道,同时也希望回收流动性来控制通胀。

这一次中国之所以决定再次发行特别国债,目的当然是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两个月经济数据,各项关键指标都大幅下滑,今年一季度的GDP很有可能会负增长。虽然中国的疫情得到了初步控制,但是在国际上的扩散程度远远超过了预期,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成为重灾区,这些国家经济衰退,将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拖累。在3月26日的G20峰会上,成员国宣布向全球经济注入5万亿美元的资金,就在第二天,中国宣布发行特别国债。

中国之所以需要发行特别国债,和当前现有的财政货币刺激手段不足有直接关系。首先从货币政策来看,在发达国家大规模降息的背景下,中国一直对降息非常谨慎,主要原因是国内通胀压力较大,CPI指数处于近10年来高位,央行担心降息会进一步刺激通胀,对于利率水平的调整只能小步微调,更多只能依靠降准等数量工具而不是价格工具,所以,在货币政策空间相对有限的背景下,财政政策成为中国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

在主要的财政工具中,普通国债受到赤字率的约束。长期以来我国以3%作为财政赤字红线,即使现在突破红线,但考虑到其他国家曾经爆发过的债务危机,我国的赤字率也只能适度提高,而不会大尺度突破。

文章作者

谢九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3689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重新看待亲密关系

被疫情改变的我们

891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