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维也纳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陆晶靖

2021-07-22·阅读时长4分钟

518人看过
在一场特大暴雨重挫北京后,我们意识到这座城市的下半身需要转身。好在我们有不少榜样,巴黎当然是最著名的,考虑到地理位置和气候上的相似性,维也纳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老师。

1949 年拍摄的电影《第三个人》在维也纳下水道中有一场追逐戏

公元100年,罗马士兵就在如今的维也纳地区修建了排水系统,当时罗马人在这方面的思路和技术如今看来依然很先进,下水道用瓦铺设,上方覆以石板,狭窄的地方则代以黏土烧制的管道。公元4世纪末,西罗马帝国衰落,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入侵,伴随着民族大迁徙的过程,罗马人的高标准被遗忘了。中世纪的维也纳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城市,大街上随处可见家庭和手工业制造出的垃圾,城市附近的多瑙河、维也纳河以及诸多小溪则接纳源源不断的污水。如此混乱的市政系统导致传染病和瘟疫很容易就传播开来。另外,维也纳同时受到来自西面的海洋性气候和来自东面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并不多雨,年均降雨量和北京大致相当,约为600毫米,但一旦出现暴雨天气,多瑙河很容易决堤。

1739年,维也纳成为欧洲唯一一个在城区内部拥有完善排水系统的城市,不过当时依然没有完全解决水资源循环的问题,城市的卫生标准也很模糊,一些人向从维也纳森林里流出来的河流排放污水,另一些人则用这些水洗衣服,从相通的支流里取饮用水。1830年,多瑙河出现凌汛,阻塞了市内的支流,出现大范围洪灾,地表水被污染。不久,维也纳爆发了霍乱疫情,2000多人死亡。这一血的教训迫使维也纳人在改造排水系统上痛下决心,最为人熟知的是在平行维也纳河与多瑙河的地方分别布设了一条专用的下水管道,到1850年,维也纳的排水系统已经相当完善,并且直到“一战”前,这个系统都在不断完善。最有力的证据是:即使在“二战”中,这个城市遭到1800多枚炸弹的轰炸,也没有爆发任何传染病疫情。时至今日,维也纳的公共下水管道达到总长2300公里,而这个城市的面积只有414.65平方公里。按照2006年的数据,北京市的公共下水管道总长约3800公里,而城市面积是1.68万平方公里。

维也纳城区有5条主要的排污水道,其他小支流皆汇入其中,有77%的水道可以调整水流方向,余下的部分则是固定地下管道。由于维也纳很少下雨,其中4条水道是雨水和一般的污水共用,只有一条水道将污水和雨水分开处理,在暴雨天气可以直接将雨水排进多瑙河及其支流。家庭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通过不同的途径汇集到主排污水道,最后来到城市郊区的两座大型综合废水处理中心。位于西莫林区的污水处理厂是欧洲最强大的处理中心之一,每秒钟能够净化7000升水,每天过滤出约19公斤杂质。处理后大部分净化水被排入多瑙河,少部分则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工厂是不能直接将废水排入多瑙河的,否则就是违法行为。维也纳三面被森林围绕,泉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市民99%的日常生活需求。所以,虽然处理后的水质合格,居民也无需从多瑙河取水,废水处理中心出来的水是不会直接进入市民家庭的。对于平时市内各渠道的用水量,维也纳下水道管理公司都心中有数,冲厕所、洗衣服、洗澡、烹饪等项目的用水量都能精确到升,每个市民的用水量基本在150升左右,与此对应的是每条下水管道的天排水量也被精确记录下来,遇到极端天气的时候,这些数字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管理者决策。

1799 年的维也纳市场景象

维也纳的下水道空间非常充裕,在上世纪初,许多无家可归的人都在里面留宿。1949年的著名影片《第三个人》在这里拍摄,如今这段历史正在作为当地的一个噱头来吸引旅游者。游客只需支付10美元的票价就可以进入维也纳的地下世界观察城市的循环,资深影迷们可以在这里把影片和真实情况对照起来享受。污水进入处理中心的方式会随着天气情况调整,如果遇到极端的降雨天气,18条从森林流进维也纳的小河会水位暴涨,流进下水道的水可能是平时的几百甚至上千倍,这时候遍布城市的3000多个蓄水池就能派上用场,在一次模拟实验中,维也纳下水道管理公司证明这些蓄水设施至少能够减低每秒6立方米的流量。另外,在全市的下水道里还分布着40个雨水检测站和60个流量监测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闸门的开关,在全局范围内动态调配水流量,降低某些地区的压力。另外,维也纳的老城区保护得很好,许多地方的路面依然是石板而不是柏油,这样就形成了自然的渗漏区,雨水在进入下水道之前已经有一部分渗入地下,这个优势是许多建立在钢筋水泥基础上的新城市所不具备的。维也纳三面环山,和北京有共同之处,但却基本杜绝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可能,城郊及延伸到市内的大片森林起了很大的作用。从11世纪起,这片森林就是皇家的狩猎场,进入20世纪后,奥地利政府又把这片森林作为城市发展的有机体之一,基层的行政单位和私有林业主都参与到对森林的维护中来,如今这片森林总面积为13.5万公顷,在保持水土的同时还充当了城市的绿肺。这也是北京城区在高速向外扩张中应当吸取的教训之一。

应当看到的是,由于维也纳市下水道的主干是在1850年建成的,此后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缓慢维护,这个系统也并不是完美的,4条主要水道雨污合流,增大了污水体积,不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如果遇到极端暴雨天气,污水处理中心也会多出一部分负担。这是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文章作者

陆晶靖

发表文章1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3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