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宋朝年俗

作者:姚松乔

2023-03-14·阅读时长8分钟

110人看过
111111

序言:宋朝的年俗为何让人向往?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宋史博士乔楠,研究宋朝的典章制度与民风民俗。这门课程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丰富多彩的宋朝年俗,感受生动而浓郁的宋式年味儿。

提起宋朝文化,我们会想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文化的高深不仅呈现为文学与史学的造诣,更蕴藏在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中。一幅《清明上河图》让无数人如痴如醉,画家张择端用细腻的笔触保存了宋朝民生鲜活的记忆,八百余人物、千百家店铺,图中的商业活动、节日礼俗、衣着装饰是那么的真实而又震撼,让人仿佛穿越回宋朝,亲身体验到市井烟火的气息。然而画卷定格的只是一个时刻,比画卷更为丰富的还有宋人笔记小说的传神记载,《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岁时广记》等详实记录了宋朝的民风民俗,以及从年初到年末的大小节日庆典。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的传世照片,那么宋人笔记小说则更像是浩浩荡荡的时代纪录片。 


1111
22222


在宋人笔记小说中,有一个浓墨重彩的节日,既是民风民俗的活化石,也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那就是“过年”。在我们的印象中过年就是除夕夜、春节、元宵节,而真实的宋朝年俗持续的时间更长、阶段更多,它始于腊八、小年、立春,盛于除夕、元旦,止于上元、收灯,算起来足足有三十多天,为体现普天同庆、营造节日氛围,政府给出了大大小小的假期,尤其是元旦前后竟多达七日,可视为宋朝的“黄金周”。围绕过年,宋人的衣食住行、礼仪风貌可谓是千姿百态,无论达官贵族还是市井平民都参与其中,“祭灶神”“驱祟仪式”“上元观灯”,各种礼俗活动应接不暇,展现出浓浓的年味儿与仪式感。

梦梁录 图

那么宋人为何如此注重过年呢?一方面在于节日时间上的关键性,它位于两年之间的新旧交替,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充满着对辛勤工作的慰劳与未来生活的憧憬,同时“过年”意味着喜迎“春节”,传统社会以农业为本,风调雨顺、喜获丰收是世人最大的心愿。另一方面在于节日浓郁的人文情怀,“过年”重在欢聚一堂:就国家而言,大朝会要云集在京官员、邀请致仕官员,谋求君臣其乐融融,形成一种凝聚力;就民众而言,南来北往打拼一年此时则归心似箭,一家人在欢声笑语间“守岁”,在举杯相邀中“拜年”,营造一种家庭和美的氛围。

那么宋人的“年味儿”为什么较以往更足呢?一方面,源于宋朝开启了平民化时代,在崇文思想、科举盛行的影响下,庶族、寒门有了质的飞跃,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原本引领社会潮流的贵胄之家逐渐暗淡,而彰显蓬勃生机的百姓之家则备受关注,与民同乐成为时代的主题,宋朝历代君主多参加到民间重大节日中,将节庆的欢愉推向高潮。另一方面,源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宽松的经商环境造就了繁盛的商贸活动,晓市、夜市、沿街叫卖打破了时空界限,勾栏、瓦肆、茶馆、酒楼点缀了城镇生活,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佳肴甜点、首饰衣着、灯笼年画让“过年”变得热闹非凡、酣畅淋漓。这样十足的年味儿怎能不让人向往?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宋朝年俗,感受它的多姿多彩与独特魅力。

 

宋朝年俗的序曲:腊八、小年与立春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宋史博士乔楠,研究宋朝的典章制度与民风民俗。

提到年俗与过年,则与我国古代的历法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历法往往也会随着朝代的变化而更替,如西汉的《太初历》,唐朝的《戊寅元历》等等。不过,虽然历法的名称不尽相同,总体而言都是以阴历为主,再辅以二十四节气。那么古时候的阴历是怎样的呢?

阴历是观察月相周期变化而形成的历法,每月初一称为“朔”,十五称为“望”,最后一天称为“晦”,十二次月相的周而复始构成了“年”,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是肉眼可见的,所以阴历深深地融入了古人的生活。不过,阴历的月相变化是强调月份的,为什么会重视过年?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有四季的周期变化,在寒冬时节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要盘点已有的收成,并对下一个春天寄予希望。所以同为月份,冬春交接的月份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意涵,由此衍生出的年俗就糅合了生活上的务实与理念上的浪漫。

腊八

腊八是阴历的腊月初八,据传为佛祖得道的重要日子,每年的这一时刻寺院都要准备“腊八粥”以便舍粥行善。宋时的“腊八粥”无论配料还是口感与当代的大不相同,咱们现在的“腊八粥”一般是大米、小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及各种豆类;而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腊八粥”以糯米为基底,加入核桃、松子、乳蕈、柿子、粟、栗和豆,是七种配料五种口味,又称为“七宝五味粥”,凸显五谷杂粮养育众生。而比“腊八粥”更为讲究的当属“红糟”,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红糟”要用麸皮、奶类、水果、竹笋、芋头等慢火熬制,食材精选、口感更佳,“红糟”除寺内僧人食用外,主要为了馈赠达官贵人、信徒香客,意在结善缘、求香火。受佛教行善思想影响,医药之家也大多免费为大家提供“腊药”,包括虎头丹、屠苏等,主要用于祛除风寒、调理滋补,故而深受百姓欢迎。

我们说宋朝年俗始于腊八,是因为大江南北在此时迎来农闲,人们从心理上长舒一口气,已然在期盼来年的好收成,“腊八粥”寓意的五谷丰登、家有余粮,正契合这一主题,而寺院、城镇、集会的宗教活动乃至借以进行的商品买卖,实则为宋朝年俗拉开了序幕,“腊八粥”飘来的正是“年味儿”的第一缕香。

小年

腊月二十四是我们熟知的“小年”,古时称为“交年节”“小节夜”“祭灶神”等。关于“灶火”,东汉刘熙所作的《释名》写道:“灶,造也,创食物也。”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灶火文化其实就是一家的饮食无忧与生活安康,而由灶火引申出的灶神祭祀,则代表了“上天言好事”的美好心愿,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写道:“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这一传统流传至宋朝,演绎出了别样的民俗。

插图 祭灶神

宋人祭祀灶神是较为敬畏的,一般在“小年”当天会邀请僧人、道士前来唱诵经文,恭送灶神上天言事,并毕恭毕敬地奉上酒水、果蔬,烧纸钱、贴灶马,以体面的形式完成祭祀。祭祀前后人们会想,家里难免百密一疏,如果灶神上了天庭直言我们的过失,那不就坏事儿了吗?于是智慧的人们决定用花饧米饵来堵住灶神的嘴,也就是“祭灶糖”,还有人用酒糟涂抹灶台的门,好让灶神醉醺醺的、难以言事,称之为“醉司命”。

因为灶神是第二天一早升天,人们要在“小年”的夜里对家中钱粮做最后的检阅,尤其提防老鼠的损耗,于是拿起灯火象征性地照向床底,称之为“照虚耗”,古人甚至将“虚耗”比作鬼怪,见光即散。而街巷中贫寒之人也觅得了机遇,他们三三两两打扮成神明、鬼怪,敲锣打鼓、振振有词,挨家挨户的乞讨钱粮,人们为了图吉利往往不吝施舍,称之为“打夜胡”。

腊月二十四的祭灶活动使人们有了回顾一年钱粮储备,寄托神明多言好事的想法。从这一天开始,人们要开始忙碌地准备年货,因为除夕就在五天后,那么要着重购置些什么呢?一方面是迎新春张贴用的,如辟邪类的门神、桃板、桃符,又如祈福类的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另一方面是除夕夜“守岁”用的,如茄干、葫芦干、马牙菜、胶牙饧等。从这一天起,人们已经在欣然等待年节的到来,如果适逢天降瑞雪,北方的宋人则会堆出雪作的狮子、小山丘等,在家里摆上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小酌一杯;南方的宋人则会外出至溪水、湖畔欣赏美景,正如《梦粱录》所言,“湖山雪景,瑶林琼树,翠峰似玉,画亦不如”。而如果适逢天气晴朗,宋人则会邀请好友游玩街市,提前观赏为后续节日准备的歌舞表演。

立春

立春是依据太阳运行而推演出的节气,我们常认为立春与年俗无关,实则关系极大,如今我们将过年视为“过春节”,而古代真正的春节正是立春。如果说“小年”祭灶神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那么立春开始就是对崭新一年的期待。

溪山春晓图

古代社会以农业为本,立春民俗最为关注的就是“鞭春牛”。立春清晨,皇宫中、府衙前都要摆上“春牛”,这是用泥捏纸糊形成的大型工艺品,行香祭拜后,乐队鼓吹杂唱,然后由官吏扮演农事之神,用五彩丝仗鞭打春牛,预示着一年勤于农耕、期待丰收。仪式完毕后,皇宫里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小春牛送予王公大臣,以共享福气。州县则会尽其所能招揽百姓围观,鞭春牛前后会有舞队表演,如昭君出塞、学士登瀛、西施採莲之类,更会允许百姓参与鞭春牛,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围观的男男女女人山人海,他们竞相用麻、麦、米、豆抛打春牛,祈求各种作物都能丰收,百姓的广泛参与正是地方劝行农事、推行教化的重要体现。面对热闹非凡的围观场景,商人们心中大喜,于是纷纷在店铺、围栏处装点花饰,摆上一个个可爱的小春牛,推出一排排精致的百戏人物,在显眼位置悬挂起让人爱不释手的妇女头饰,待鞭春牛仪式一结束,人们便徜徉于丰富多样的街巷商铺中。

立春活动远不止“鞭春牛”,还有“戴春胜”、“制春盘”。“春胜”就是书写春联的春幡,起初为迎风招展的旗子,后来逐渐演变为精美且富有文化底蕴的头饰。学者扬之水有专文论述,达官贵人常用金银,正如诗句所言“金薄镂春幡”、“银幡彩胜参差剪”,百姓之家用缯绢,“春幡细缕春缯”;在形态方面,“春胜”像镂空状的微型小旗,或层层叠加的小旗,它往往与发簪结合在一起成为挂饰,正如“玉钗风动春幡急”、“金钗斜戴宜春胜”。我们不难想象,“春胜”的匠心独运之妙与清盈摇曳之姿。

春幡图

“春盘”就是立春之日将春饼与蔬菜集萃于盘中的佳肴,色泽鲜亮、营养美味,皇宫之中往往采用顶级食材,且呈现出“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的效果,盘中的丝丝缕缕,动物的惟妙惟肖,都让人倍感刀工与雕刻之惊人,可值万钱。民间的春盘虽不至贵重,但也颇为用心,一般春饼大而菜丝细,入选的蔬菜不再局限于蒜、葱、韭菜之类的辛辣菜系,有萝卜、白菜、青蒿、莴苣、菠菜等等,色彩缤纷、口感丰富。苏轼有云:“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宋人黎廷瑞词作中也写道“翠柏红椒,细剪青丝韭”,一盘盘色彩艳丽、滋味辛香的春盘不仅把收成的美味带进生活,也寓意着立春时节的生机盎然。日后春盘的习俗进一步演绎出春宴,平添了几分欢愉与喜庆。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姚松乔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视频 | 与津子共舞

唤醒身体的千山万水

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