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北平:1928~1937

作者:丘濂

2018-07-12·阅读时长25分钟

550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2948个字,产生1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35年的北平街道,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在此汇聚

山雨欲来前的宁静

1929年元旦北平发行的《新晨报》上,有名为“北平之今昔”的一幅漫画。画中是一位衣衫褴褛、满面褶皱的老妇,面对镜中自己曾经面目光鲜、体态丰盈的形象。旁边是一句题词:不堪对镜问昨年。

这正是对于北京失去首都光环之后,情状惨淡的形象比拟。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在1928年胜利进入北京,随即国民政府内部便展开了未来定都何处的讨论。坚持建都南京者和主张留都北京者各抒己见。南方观点认为,南京是孙中山遗训中的指定首都。并且,北京既有着清政府封建统治的遗毒,又充斥着北洋政府的官僚做派,已经无法彰显革命的朝气。而最关键的,蒋介石的势力基础在南方。南方派于是占了上风。1928年6月28日,南京政府把首都北京改成了北平特别市,1931年再改为北平市。北京,便由此开始了“故都”北平的另一篇章。

按照《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一书作者许慧琦的记录,国都南迁之后,新成立的北平市政府处于中央机关仓促撤离、首任市长阵前易人、新单位匆忙成立、行政资源与财政收入都大不如前的狼狈状态中。被严重挫伤的是北平的经济——北京是政治型的消费城市,清代以来的皇族、旗人和官员不断刺激着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但随着首都地位的消失,国都阶段政商结合、奢侈风格的消费发生了转变。1929年,截至中秋时的统计,北平歇业商家数量已经有264家;以公务员及其眷属为服务对象的大型游艺场城南游艺园,已经准备暂停营业;整个城市消费能力萎缩。以人力车的营业为例,乘客减少,车夫倒是越来越多。


正阳门箭楼西侧(摄于1933年)

令经济雪上加霜的还有动荡的时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不仅东北灾民大量涌入北平,为城市经济带来压力,北平城内也人心惶惶,处于“商旅裹足,戒严频繁”的状态。1933年元旦,山海关陷落,日军发动了热河和察哈尔的战事,使得北平暴露在日军的直接威胁中。北平街头出现了军事武装准备,城门与各要冲都堆上了防御沙袋。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并进攻长城各口,北平开始实行戒严。5月之后,日军飞机在北平上空侦察并投递传单数次。一位名叫“老向”的文人在《危城琐记》中写道,“市民都有‘末日来临’之感”。南京中央在5月终于决定成立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抵达北平,收拾战火,安抚人心,以表达中央要保全平津的决心。

1933年5月31日,中日代表签署《塘沽协定》。这份协定默许了伪满洲国的成立,认可了日军占领热河的合法性,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这一纸协定也换来了北平城暂时的安宁。

北京文化史的研究者赵珩告诉本刊,相比1927年之前的军阀混战,北平城从1928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虽然一直处于日本侵略的阴影之下,但其实算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学者许慧琦又将这十年的经济与消费环境细化分为三个阶段:1928年到1930年属于高失业率和高物价并存的“停滞性通货膨胀”时期;1931年到1934年则是通货紧缩、供过于求、物价普遍低迷的形势。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同属于整体经济衰退,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商品。因此像谭其骧这样在北平读书与教学的文化人会说,“作为一个中等偏高收入的市民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确实令人处处满意”;1935年到1937年,日本人在华北的走私活动日益猖獗,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又出现了类似第一个阶段的情况。如果说,北平沦陷前有十年的“黄金”时光,许慧琦描述,那么在30年代的前半期,便是其中的“菁华期”。


北平街头的小贩(摄于1928年)

这段时间北平得到发展,还和1933年上台的市长袁良所颁布执行的一系列振兴计划有关。当北平成为“故都”之后,对外并不能吸引权贵阶层的攀附,内部也缺乏工商业生产可以发展,只有将自身悠久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转化——包括名胜古迹、文物典籍和文化教育。于是从1928年起,从政界到普通知识分子提出“繁荣北平”的种种建议,就是围绕着如何发掘利用北平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北平建立成文化中心来展开。由于时局的不稳,实际在《塘沽协定》签署之后,新任北平市长袁良才有机会通过《北平游览区建设计划》(后改称《旧都文物整理计划》)、《北平市沟渠建设计划》、《北平市河道整理计划》等三项方案来落实执行。

此时在北平,经过了“九一八”事变的震动,可移动文物,诸如故宫里的珍宝、太庙和先农坛的乐器、北平图书馆的重要藏书已经完成了南运。于是北平最主要的财富就是古迹景点,作为可以观光旅游、繁荣经济的来源。《北平游览区建设计划》中首先明确了北平游览区的范围:“凡由北平为出发点而到达之名胜古迹,皆应划入北平游览区之内。”并且,北平“宫殿之伟大庄严,园林之宏丽清幽,名山异泉,遍布西北,荒刹古庙,随处皆是”。中国若要建设国际著名观光城市,“非北平莫属”。因此,“举凡缺乏宣传,各名胜古迹保管权分散且未加修葺,交通不够发达未敷游客使用,观光旅馆或饭店不足,缺乏本国招待和导游向外国旅客介绍中国文化和北平之美,都是市政府重振旅游消费经济的改良重点”。


北京文化史研究者赵珩(黄宇 摄)

而这一系列市政建设计划又包含有其他目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季剑青告诉本刊,“文化城”概念的提出,也是在中日实力相差悬殊的局势下,寄希望于世界各国的干预和同情。“刘半农就设想过将北平设为中立区。如果不设防,在国际社会目光的注视下,北平作为古物荟萃之地,也许能够免去遭受炮火打击。”1935年北平政府编纂出版的一本《旧都文物略》是游览区建设成果的文字结晶。它是在北平时期最为系统、最为广泛介绍北京历史和城市风貌的图文并茂的著作。赵珩评价:“精美至极,不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的好。这竟然是两位秘书,外加一位兼职的摄影,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调研编写完成的。可是,以一本向世界宣扬北京多么了不起的画册,就能让国际舆论出面干涉和调停,阻止日本人武装侵略的想法,又是多么幼稚!”

30年代的北平成了国内和国际都很热门的旅游地。季剑青考证当时资料:“北京饭店又重新充满活力,大堂里挤满了来自欧美的游客。到了1937年,饭店床位已经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仅当年春天的旅游收入就有100万美元之巨。”在旅行者的笔下,北平呈现出山雨欲来前的宁静之美。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123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